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听课稿,分享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听课感受和记录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评课稿第一篇: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复习巩固通讯的写作知识。
2.学习本文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学设想
上网查找我国第一艘航母的资料,有关通讯的基本知识。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航母建设承载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的航母。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写作本文的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像漂在汪洋中一片树叶”的情景。在现场采访中,写作本文的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最佳采访部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最佳视角,全过程见证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综合现场所见所闻所感,记者聚焦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时刻,独家完成了现场特写。 稿件刊发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在第一时间对稿件进行了转载。 此稿抓住了舰载战斗机上舰中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回答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既是一篇集新闻和史实的佳品,又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精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收藏性。一位退休的海军上将专门派秘书到报社,指定要刊有此稿的报纸100份,送给老战友们留作收藏。在第四届解放军新闻奖评选中,稿件以全票通过的形式,被评为一等奖。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一,二,三……)标出课文的段落层次,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澎湃(péng pài) 桅杆 (wéi) 凛冽(liè)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咆哮(páo)
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
镌刻:雕 刻。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评课稿第二篇:
1.把握叙述顺序,体会富有层次感的报道。
2.体会通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特点。
品味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领会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一、新课导入
2012年11月23日上午9时08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国内外的广播、电视以及网络都报道了这一空前盛事。刊登在《人民海军报》的这篇通讯报道脱颖而出,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让我们在语言文字中,再次重温那历史性的时刻吧!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迅速理清这篇通讯的结构。
教师提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是重大的事件题材,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实属不易。怎样快速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叙事完整,铺排有序。全文从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叙。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三、具体探究
1.同学们齐读标题,注意“着”的读音,想想这个标题好吗,为什么。
明确:“一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2.全班齐读第1、2段,请同学们体会事件发生前的现场气氛。
提示:开头导语,“海风呼啸”“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等词语句子,一下子把整体布好了局,仿如一位画家已将画布底色定格。第二段“顶着凛冽的寒风”“不同颜色马甲”“阻拦索”等词语很容易在读者心里荡起涟漪,让读者感觉在看一个个镜头,想先回味一下却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3.读第3、4段,概括这两段的内容,体会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段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爱好,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这两段将新闻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吊起了读者期盼的胃口,其中描述的危险性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来。读者会想,首次着舰能不能成功?首次着舰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有了这样的品读胃口,反映出作品的吸引力所在。
4.阅读第5段以后的文字,在一些关键环节,作者将能够体现稿件主题的情节准确无误地大书特书,对那些不相干的“边角料”则果断舍弃。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事件。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文章写到“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就把口令声翔实地做了呈现,接下来更是把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一一做了描写,让读者仿佛就置身于塔台内,聆听着两人之间的对话一般。当描写关键的着舰环节,“咆哮声”“一转弯”“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等一系列紧凑的动作细节,作者都不惜笔墨地做了详细描述。把读者的眼睛死死地吸引在着舰过程中。纵观全文,构成了一帧帧战鹰着舰的动作画面。
四、美点赏析
很多人说,新闻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审美创造活动,因此,我们可以称新闻记者为审美创造者。他们通过提高稿件的审美感染力,让读者感受到美的熏陶。《一着惊海天》就有这样的美感。你能具体说说吗?
交流、讨论、明确:一是动态美。此稿中的很多动态描写,呈现出活跃热闹的现场,产生了一种视觉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读者美感神经的火花。稿件开头先是对海天进行了一个全景式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种美学意境,这种意境透着宏观上的壮美。一些具有代表意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述,在作品中作用独具,使作品更具丰满血肉。在描述舰载机着舰的最后动作中,一系列细微动作的变化,人物表情的刻画,使这次舰载机着舰过程在具有宏观的壮美外,还具备了相对微观的细节之美。
二是情感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赏析此文,一股国家情怀油然而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字里行间,描写出这一次军事训练活动的人情味,所展现出的官兵家国情怀,实则也是记者内心真性情的写照。“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记者笔端情感流露的表达,寥寥文字虽无声,一种将个人情绪融入着舰过程的情愫却显厚重。这样的美,是情怀之美。
三是语言美。语言是新闻稿件美的传播载体。文中将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给新闻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宣泄,使作品具有了更强的阅读震撼力。
五、布置作业
在网上收看“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陆”实况和相关新闻报道。
结构:过程完整、铺排有序语言:比喻、抒情主旨: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