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XX老师的《背影》一课之后,获益颇多,经反复品味与思考,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对这节课的评价: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师生互动、教学环节的设计。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何XX老师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2、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3、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何思晴老师由简入繁,适当过渡,处理得很巧妙。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课文导入时,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留守儿童较多),何XX老师将课文的“父爱”、“离别”与现实中班级的同学们与父母聚少离多、但亲情不减的现象结合起来,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共鸣,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父母的体量、感激之情。可谓是科学性准确无误,理论联系实际,很好地处理打“双基”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以“整体阅读,抓住精要,以语言训练为主,品读细节,体悟感情”是何XX老师上这节课的把握思路,以“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为教学突破点,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得到充分的整体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探究、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何XX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生动,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并按着老师的指导进行思考、探讨、发言,师生间步骤一致,顺利进行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足够生动、形象,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近让学生易于理解课文,还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课文带来的感悟。
师生的互动性决定了一堂课的气氛活跃程度,也从侧面反映除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投入程度。何XX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学生推荐、学生自荐、教师点名、师生共同探讨等途径来开展互动,虽说个别环节稍有冷场现象,但在教师的及时调整下并无太大影响。
这篇文章的主线便是父爱,父爱如山,但却无法触摸,无法用言语轻易表达,改如何来感知呢?这堂课,无论从最初的结合实际的导入,还是从品读课文的细节,都是联系课文与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如,选取自己认为最能体现父爱的语句,朗读并说明理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并非千篇一律,在学生作答之后,教师再加以点拨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优美语句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1.因材施教之细节处理。在集体讨论或者个人回答时,希望教师能够兼顾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也将机会多交予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鼓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及战胜恐惧有很大的意义。
这堂课的很多优点值得我学习: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圈读赏析法……)得当。教师仪态大方,言语表达清晰。教学过程的组织、引导恰到好处,开放性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良好,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但目标却不离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达成教学目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与正确的情感、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与发展。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领会本文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文章朴实自然的语言描写感受父亲一片爱子之情。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方式一: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
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方式二: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方式三:大家看屏幕,这是一个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这足说明他有骨气。就像我们说过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像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士可谓是数不胜数呀!毛泽东同志就曾高度评价过两个人。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你们对他了解吗?按照名、时、地、评、作的原则来介绍介绍他。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预习作业检查。
二、感知课文
师:一谈到朱自清先生,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散文《背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父爱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边听音乐边读课文边思考: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四写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三、赏析课文
(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答: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答:望父买橘见背影
3.朗读,分析这一部分。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答:父亲的语言。
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⑶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⑷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二)子爱父
1.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打出:真切理解,真诚感激
2.父亲为儿子做的只不过是一些普通事,为何儿子会多次流泪?
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朗读二三段,总结:
特定的环境:家境惨淡,祸不单行
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然而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地爱护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还宽慰儿子,并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这些事有的不是他非做不可,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他非做不可,又不是他所能胜任的,如过铁道买桔子。但他不做便心中不安。为照顾儿子,什么灾祸,什么劳累,他都置之度外。父亲在千辛万苦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总结: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确实,父疼子,子爱父,让我们再次来欣赏一下父子情深的音乐《父亲》。
四、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
学生讲述。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
五、作业布置
1.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母任性过也有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张字条,亲手交给亲人。(设计卡片)。
2.推荐阅读《我儿子一家》。
方案二
一、新课导入
方式一: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世界上,有许多爱包围着我们,有些爱是细致的,有些爱是厚重的;有些爱和风细雨,有些爱轰轰烈烈。父爱、母爱、夫妻之间的爱、子女的爱、亲人的爱……爱,已经成了中华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来真切的体会一下浓浓的父爱。
方式二:大家看屏幕,这是一个成语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这足说明他有骨气。就像我们说过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像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士可谓是数不胜数呀!毛泽东同志就曾高度评价过两个人。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你们对他了解吗?按照名、时、地、评、作的原则来介绍介绍他。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年仅50岁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预习作业检查。
二、感知课文
师:一谈到朱自清先生,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散文《背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父爱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边听音乐边读课文边思考:什么感受?(有哭的冲动)
师:作者在注目父亲背影的时候多次流泪,从文中找找看一共有几处?
明确:四处
师:作者是堂堂一个七尺男儿,为什么在文中四次提到流泪?小组讨论,在“泪”的前面加一个定语,准确地反映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主题。
资料链接:《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得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读完这篇文章,似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似乎渗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这到底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然流露于笔端。其次,文章记叙的八年前的往事,正是作者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不知何时再能见面。这是旧社会贫寒的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了解了以上两点情况,文章凝重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就好把握了。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回忆那段令人心碎的过去,淡淡的哀愁似乎不难理解了。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变迁,《背影》中的父子之情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不过父子情深,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文中的父亲在重重悲痛困苦之前,对儿子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何等坚强!而另一面,父亲送别时不辞艰辛,尤其是买橘子的情景,又是何等慈祥,为了儿子,勉为其难,这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作者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十分坦诚。从文章看,20岁的作者先是对父爱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后来父亲在“买橘子”中表现出的深厚父爱,才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南京分别以后的八年中,作者已经是清华大学讲师,已为人父,心智已经成熟,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对父爱的感受已经迥然不同,作者向读者诉说了自己的后悔,激发了共鸣,引起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这一些,都要深入体会。
解答:《背影》是传统课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方法链接:我们应该认真熟读、体味,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读读想想,看文中的哪一点,打动了我们的心。其次可以从背影入手,理清全文脉络,以便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悲伤的泪:(齐读第二段)
原因: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的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父亲的这几句深沉的话,有着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总结: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
感动的泪:(学生读第六段•前半部分)
原因:三看。
一“看”:“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而要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加上父亲是胖子,所以走过去要费事些。
二“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问:作者首先写到了父亲的衣着,颜色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黑色。
问:为什么要突出黑色?明确: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沉重)
问:作者一直看着父亲走过去买橘子,他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明确:蹒跚。
问: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望着年迈的父亲一路蹒跚去给自己买橘子。明确: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蹒跚)
三“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问:从文中找找父亲爬月台时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明确:“攀”、“缩”、“倾”
好处:
1.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2.“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3.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努力)
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圈出表动作的词语,齐读。
父亲的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总结: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看着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时,流下了泪。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这次掉泪情不自禁,是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离别的泪:(读第六段•后半部分)
原因:在写父亲返回时,父亲“散放”、“抱起”橘子,表明所买橘子之多,也表明父亲一点也不怕麻烦。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父亲的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进去吧,里边没人。” 担心儿子,细心关照。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总结:望着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我又落下了泪。
伤心的泪:(齐读第七段)
原因:父亲在贫穷拮据之中,回顾自己一生的坎坷历程,原来尚能“独立支持”的小康之家,随着时间的流逝,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破产了。两年的不见父亲却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老了,望着父亲的信,“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现在我的眼中。
父亲的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朱自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
总结:第四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些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末了再提背影,对父亲已有了深切的理解,这回的分别就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这一段,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
三、写法探究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却很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正因为作者自己感动了,所以才能写出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摇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入微的细节描写 独特的写作角度)
资料链接:朱自清为什么选择“背影”作为表现父爱的角度?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分析:《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着它,你会被父子间那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激动。本文四次提到“背影”,每次情况有所不同,思想感情却一脉相承。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四次“背影”的出现,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入手,但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就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书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作为儿子,对父亲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然而父亲临别送行,为儿子买橘子而艰难地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背影,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这正是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再则,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了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火石,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背影更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解答: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方法链接:散文的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给散文带来摇曳多姿、群芳争艳的风采;散文的表现角度也需巧于运思,独具一格,散文具有作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把握作者观察和认识生活的角度,学习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
资料链接:朱自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分析:《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固然是因为父亲的“背影”本身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与作者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描写有很大关系,所以,认真研读文中的描写,对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启示。试举两例:
①动作描写。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没有过多夸张修饰的词语,“攀”、“缩”、“微倾”、“努力”这几个普通的词语却饱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平凡中见真情使这篇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
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楚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这些虽然不是直接写背影,去也是为背影造势,使得背影的形象更为丰满。
解答: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做动作描写。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可以看作是间接描写。
方法链接:解题时一定要把握文中描写最精彩的的片段,细细品味,只要情真,语言越是平淡,往往越有隽永蕴含。另外,要结合父亲的具体情境欣赏描写。
四、延伸训练
1.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写成片段)
2、拓展阅读。
父亲的泥脚
木头人
父亲帮助儿子时,两人都笑了;儿子帮助父亲时,两人都哭了。
碎石路上,荆棘满地,父亲光着脚,健步如飞,我提着一双蓝色的鞋,拼命地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一根
树枝绊住我的脚,我跌倒了,父亲更远了,我声嘶力竭地喊:"爸爸,您的鞋┅┅"然后是梦醒。每一次,母亲都告诉我,父亲是从不穿鞋的。是的,父亲是不穿鞋的,像许多农民那样,厚厚的脚板,粗糙的脚趾,踩着田埂春种秋收;沿着山径去伐薪砍柴;从早到晚,从春到秋,那沾满泥水的脚走起路来永远是那么轻巧自如。
小时侯,看着父亲不穿鞋的样子,觉得满洒脱自然。上街购物,父亲走在皮鞋、胶鞋的队伍中步伐是那样稳健;带我上学,父亲那滴着泥水的双脚在光洁的石板上留下湿湿的脚印。我踏着父亲那粗大的脚印走路,觉得又平稳又安全。
也许在学校看多了穿鞋的人,也许是虚荣心作祟,渐渐地,我觉得赤脚又土又难看,甚至有些粗野,于是对父亲就有些不满,就拒绝他带我去学校。高中住校后,每隔一段时间,父亲总会来看我,每一次就因为看到父亲那带着泥土的脚,喜悦和想念都变为不快和烦恼。
一个初春的黄昏,父亲又到学校来,我一眼看到他那双沾满污泥的脚,又气又急,来不及呼唤,就对走来的父亲大声嚷道:"以后你不要光着脚到学校来好吗?"父亲静默了一会儿,笑笑,从帆布袋里拿出一包花生,又从口袋里掏出四十元钱塞在我手里。
"拿去,好好照顾自己,天晚了,我还得赶回家。"说完,转过身,挑起担走了。父亲的背已微驼,步履有些迟缓蹒跚,再不似以前那样健壮有力了。
再一次来看我时,父亲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蓝布鞋。"你看,这双鞋好不好看?"父亲喜悦的神情,掩饰不住的兴奋,竟不能使我喜悦反倒有几分茫然,恍若失去了什么。
后来,母亲告诉我,穿着鞋回家的父亲,脚跟与脚趾打起了泡,几天不能走路。我的心在滴血。去年,我上了大学。启程那天,父亲光着脚担着母亲陪嫁的那只旧皮箱送我上县城搭车,依然如从前一样健步如飞——那一幕,我终身难忘。去年冬天,小弟来信说,父亲病了。闻讯后,我心急如焚,好不容易熬到考完最后一门,便急不可待地踏上归程。当我到家的时候,正赶上父亲出院回家。出院后的父亲,显得憔悴了,走路要拄拐杖,还须搀扶。我不禁想起了一句犹太谚语"父亲帮助儿子时,两人都笑了;儿子帮助父亲时,两人都哭了" 。可我俩都没有哭,我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我的父亲。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大学毕业典礼上,我走上主席台去领奖,如雷的
掌声四起,向大家致谢时,我泪眼模糊地望着台前,一双敦厚黝黑的泥脚,踏着鲜红的地毯向我来……
五、作业设计
1.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请写成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