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时间:2018-11-06 二年级 浏览: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听课稿,分享我要的是葫芦听课感受和记录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第一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生大体复述课文大意。同学们的记忆力可真好!我们知道了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观察课本课题和认字表里的“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出“芦”单独读时是第二声,比如芦苇的芦,但和葫交朋友时放在后面,我们就读轻声。齐读词语:葫芦。那么题目中的“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字词识记。 

1.词语过关,开火车认读,齐读。

三、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指生说。 

四、品读领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故事的主人公那么喜欢葫芦却没有得到葫芦,我们一起去仔细看看怎么回事好不好? 

2.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小葫芦长得怎么样?你喜欢吗?请你找出相关语句。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3.指名读。 

 4.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5.指导读。

6.比我们更喜欢小葫芦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7.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全班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太喜欢小葫芦了。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

     2.生答(小葫芦都落了),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来把我们心中的惋惜,难过读出来。 

出示句子: 

★不久,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是呀,看着小葫芦一天天变黄,落掉,我们怎能不难过呢!来,我们再来读读这句。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我们学到这儿,你的脑海里一定出现了几个问号,你们有什么问题?   

  (1)“我会读”:认真读2、3自然段,用“—”出“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用“﹏”画出“邻居”所说的话,认真地读一读。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治吧!” 

★“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2)“我会说”:老师分角色范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同桌分角色练习。“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细细体会。 

  (3)“我会演”:同桌分角色表演。(同桌排练)其余的同学都来当评委,注意哪个角色演得好,好在哪里?你认为什么地方演得不够出色,你怎样改进?

       (提示:表演时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说话的语气。)

      生表演。(两组表演)他生评议,用掌声祝贺他们!  

(4)这两个人的看法一样吗?

“种葫芦的人”要的是葫芦,不要(        ),因为他认为(        )。 

“邻居”认为:要葫芦,就要(         ),因为他认为(        )。 

      文中的“主人”错了吗?你们知道葫芦与叶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吗?

      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续讲故事。

 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过了一些日子,(  )的葫芦藤上又长满了(   )色的叶子,开出了几朵(  )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  )的小葫芦。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这时他想起(    ),赶快(   ),后来小葫芦慢慢(    ),一个个都长得(       )。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第二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2、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故事 !

(设计意图:以学生刚刚学过的课文内容作为导入方式,既做好了前后知识的融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创设这一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这个故事就藏在课本的第63页,读之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小提示。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在合适的位置填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更加凸显了读文的目的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等待,诱发了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渴望。)

2、识记生字。

(1)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我们来到了一个葫芦架下,架上挂满了绿绿的叶子,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中间还挂着这么多可爱的小葫芦呢!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3)开火车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5)认读词语。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开火车读字、给生字找朋友、交流识字方法、在词语中识字等多种方式让生字步步呈现,扎实落实了识字训练,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看图: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说话:1、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学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学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五、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2、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3、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其它同学评。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4、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5、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齐读最后一段。出示图:多可惜呀!

 6、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学生自由说。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这个种葫芦人的想法?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了解蚜虫,并进行指导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 小朋友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大家讨论一下叶子上的虫到底用治不用?小组讨论汇报。 

10、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小组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儿歌,学生根据拼音书写“哇”和“洼”。

(2)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组字规律。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就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儿歌中识写“哇”和“洼”,体会这两个汉字的异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在教认字,而且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领悟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A、观察“怪”、“慢”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B、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C、学生描红、练写。

D、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训练是每节课必须要落实的重点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突出重点地进行点拨,示范和指导。学生先观察,再描红、再仿写,最终熟练掌握本课“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听写环节的设计虽然传统,但以这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使课堂回归常态,既便捷又扎实。)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望着这些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2、汇报交流。

★ 重点句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1)感受反问句。你现在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谁来读读你的想法?

(2)感受叹号的用法。你们瞧,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叹号中!我们一起读一读。

★ 重点句2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1)指导朗读

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下自言自语呢!聪明的你仔细看,这人又有两个叹号,谁能读好?

(2)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3)师引读。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课文情境,带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语言内涵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到反问句、感叹号这种语言形式。)

三、探究原因,揭示寓意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读。

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好心的邻居来劝他,瞧他,还一脸的不以为然,同桌两个人,一人当邻居,一人当种葫芦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表情分角色读一读这段话!

(2)师生分角色读。老师也像当当好心的邻居劝劝他,谁来当种葫芦的人

(3)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反问句。你们看,同样的意思,课文中却用的是这样的说法。反复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发现。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依托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和邻居着急的心情。在师生的朗读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跟进,蕴含着许多的点拨和唤醒。)

(4)句式迁移 。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重点是要认识反问句。语文即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在于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复出现迁移到语言学习中,举三反一,引领学生认识反问句这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印象,完成积累。)

2、探究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1)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葫芦叶和葫芦到底有什么关系?

(2)多媒体播放:葫芦叶的自述。

(设计意图:了解胡芦叶和葫芦的关系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关键所在。而对于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似乎是明白的,可又说不清楚。这里,适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3、揭示寓意。

(1)看到自己天天挂念的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吗?(大吃一惊、后悔不已、恍然大悟)

(2)不仅是葫芦和叶子,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当我们不明白时,面对别人的劝说,我们要虚心接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三次追问“他惊讶什么?”“他后悔什么?”“他明白了什么?”,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还能进一步解读人物的内心,揭示寓意,独具匠心。)

4、朗读全文。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明白了叶子和葫芦的关系,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用课堂上积累的词语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本课作业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言,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中多积累并运用词语具有激励价值。)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