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时间:2022-11-03 二年级 浏览:

雪孩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不出声”是默读最显性的特征。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训练,培养学生“不出声”的默读能力呢?下面以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雪孩子》一课为例,谈谈笔者依托教材,循序渐进落实默读要求的三点体会。

        一、把握学段要求,准确定位“不出声”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对于“学习默读”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要么急于求成,一开始就不允许学生唇读和指读;要么泛泛而谈,只提要求,不重指导。问题的起源,是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默读的速度和质量,缺少对默读方法的具体训练。尤其是学段要求常常被教师忽视,给学生提出的目标不是过低就是过高,这些都必将影响默读指导的效果。笔者认为,对默读目标的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有三:

        1.要了解学段要求。

        现行的默读研究论文中,对于各个学段的默读要求表述不统一,主要是研究者混淆了《语文课程标准》2001 年版与2011 年版的内容,导致自身对默读的认识不全面。

        2011 年版的课标对默读的要求进行了调整:第一学段(1~2 年级)从原来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调整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 从原来的“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调整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调整后的内容来看,第一学段中关于默读的要求降低了,留给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充裕了。

        2.要看教材分解落实。

        《雪孩子》改编自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嵇鸿的同名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可爱的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后来小白兔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作了一朵白云的故事。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这是本册第一次,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默读的要求。第八单元《纸船和筝》中,再次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旨在巩固默读的方法,并能将这一方法运用到日常阅读中,促进阅读理解。

        根据教材对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的要求,教师不能在学生初学默读时直接切入到“边读边想”“边读边”“边读边批注”之类的泛泛而谈的指导模式,而要对“不出声”这种默读方法进行具体点拨,提供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以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

        3.要依据学情。

        儿童阅读心理研究表明,从朗读发展到默读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出声朗读阶段,第二是过渡阶段,第三是无声默读阶段。对于初次接触默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做到“三不”和“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眼到、心到、手到,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允许他们从出声朗读逐步过渡到无声默读,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对《雪孩子》一课“学习默读”教学目标制订如下:1.简单了解什么是默读,默读有哪些好处,激发学生对默读的兴趣;2.保证默读课

文的时间,初步掌握默读时不出声的要领,试着在阅读课文时运用。

        二、用好眼脑手,有效训练“不出声”

        《雪孩子》新课伊始,可让学生放声朗读,读完后教师出示计时结果:读完一篇547 个字的课文,最快3 分多钟,最慢6 分多钟。再出示教师本人阅读

时间:1 分10 秒。这是怎么回事呢?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很长,每次朗读要花很多时间,所以老师用了一种不出声、速度快的读书方法———默读。以此激

发学生练习默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不影响他人。

        随后,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眼脑手并用的方法,科学有效地训练“不出声”的技能。

        1.轻声带读,训练学生用眼睛“看”。

        默读也叫目读,所以必须学会用眼睛。看文章时,首先要用眼扫一下,这叫作“眼动”;扫到一定距离停下,这叫“眼停”。只有在“眼停”的瞬间,才能看清、看懂“眼动”时的那部分内容。这样循环往复,就会逐步读完全文。教学环节如下:

        初次练习时,可由教师轻声读1~4 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不跟着读,只用眼睛随着教师的朗读看课文,嘴巴不出声,手指不指着文字。具体要求可借助儿歌落实:“手拿书本立桌面,眼离书本一尺远,转动眼睛看字体,小嘴闭上不出声。”

        由于低年级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这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也能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用眼睛看着读”的含义。

        2.尝试默读,训练学生“脑内发声”。

        当我们在默读时,嘴唇几乎是不动的,声带也没在振动,旁人也听不到我们发出的声响———那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在发声吗?不是,因为即使声带没有振动,大脑中掌管声音的区域也没“闲”着,同样在产生“脑内人声”。所以,我们可以用“默读时,大脑在发声”,来训练学生自主默读。教学环节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老师读,边用小眼睛看课文。那你知道,默读时除了用眼睛看,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嘴唇不能动,不能发出声音。

        生:也不能用手指点着读。

        师:说得真好!默读的时候,嘴巴不出声,大脑来发声。想不想来试一试?

        生:(齐)想!

        师:我们来默读课文第5~8 自然段。请同学们用眼睛看课文,用大脑来朗读课文。快试一试吧!

        (生练习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生:我好像听到大脑里面有个小人在读书,就跟我自己平常读书一样。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的“脑内人声”,你已经成功啦!

        生:我的嘴巴忍不住要动一下。

        生:我想用小手去点,不点就看不清楚。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开始练习默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通过刚才的默读,你知道课文第5~8 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去救他,非常勇敢。

        从以上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虽然努力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会用小手去点读。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因此,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念念有词”等现象,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教师要耐心引导,逐步纠正其不正确的做法,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小声“轻读”过渡到无声“视读”。

        3.自主默读,训练学生动手圈画。

        默读中,要眼到,训练学生扩大视觉范围,由一字一字读—词组读—短语读,最终能一目数行;要心到,目所看,脑所想,去理解吸收。另外,还要辅之以手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笔画画、圈圈,默读的效果会更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教学环节如下: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知道了默读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用大脑来发声。接下来还要请出一位好帮手———我们的小手。准备好了吗?

        生:(拿出笔)准备好了!

        师:雪孩子救了小白兔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第9~14 自然段,一遍动手圈一圈、画一画。

        (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师巡视指导,等全部学生完成默读、圈画任务后再开始交流)

        师:刚才默读课文的时候,大部分小朋友做到了不出声,动手圈画,真能干!雪孩子有哪些变化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雪孩子浑身湿淋淋的。

        生:雪孩子不见了,化成水了。

        生:他变成了很轻很轻的水汽。

        生:最后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师:小朋友很会读书,一共有四处变化,全找到了。数一数,你找对了几处?举手指告诉大家。

        (生统计后举手示意。)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观看一个微课,了解一下雪孩子的神奇变化。

        (学生观看微课演示,了解在一定温度下雪遇热会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师:原来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真是太感人了。我们来朗读描写雪孩子变化的句子吧!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默读方法不再刻板,形式丰富多样,有默读与动手圈画结合,默读与微课演示结合,默读与感情朗读结合。多方实践,对于提升默读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保证默读时间,及时巩固“不出声”

        无论是朗读还是默读,学生读完一遍课文以后,都会有一个放下书本向教师示意的动作。很多时候,教师会在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结束读的练习,这样就会让速度较慢的学生慢慢产生一个错觉,觉得读不完是没有关系的。长此以往,班级学生的默读能力就会拉开距离,到了第二、第三学段更加两极分化。为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落实。以下三种方法亲测有效:

        1.计时器记录默读时间。

        默读是不出声的,要判断每一个学生都完成默读任务,确实有困难,特别是二年级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这时候教师可以请计时器来帮忙。在课件中插入简单的计时器,或者倒计时器(如下图一、二所示),让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自己记下默读的时间,教师做好默读时间的统计工作。学生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这次默读课文与上次默读课文,有没有进步;也可以自己与全班学生比,快了还是慢了。这样把计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

    2.板画总结默读成果。

        通过轻声带读、尝试默读、自主默读三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不出声的方法,知道了默读时不能小声嘟囔着读、不能动嘴唇无声地读、不能用手指点着读。但是仅仅依靠这几个环节,默读训练还是碎片化的,还缺乏对全文的默读印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默读全文,表扬不出声的学生,完成初次默读的评价。再借助简单的板画让学生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初次学习默读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新本领的兴趣。

        3.适时朗读,为默读减压。

        二年级学生默读完《雪孩子》整篇课文,速度与朗读大致相当,一般要三五分钟。如果要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画,那就需要若干个三五分钟了。因此,笔

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简化教学设计,取消往常细致入微的分析、讲解,留足时间给学生学习默读。为降低学习的难度,我根据课文的篇幅和理解的难易度,将默读和朗读交替进行。如品读雪孩子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可以通过朗读来体会;了解雪孩子救小白兔后发生的变化,需要学生凝神静思来圈画默读;雪孩子变成了美丽的白云,可以用朗读来赞美;“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这个课后思考题,又可以通过默读全文来思考。这样课堂上既有声情并茂的琅琅书声,又有静思默想的宁静,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学习默读课文,试着做到不出声”,教师就要准确把握学段要求,调动学生眼脑手各个器官,保证足够的默读时间,科学适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不出声的技能,为提高默读能力奠定基础。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