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时间:2023-04-06 二年级 浏览:

 揠苗助长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新洋实小姚兰老师依据文本特点和二年级孩子的学情,从孩子的角度提出基本问题:禾苗长了没有?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角色体验,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人物心情,对比禾苗形式上的长和实际上的长,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结构,体悟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孩子这节课中思维活跃,能从文本联系到生活实际,体会到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就目前阅读教学而言,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对于寓言故事类文本,大多老师会把理解内容和明白道理作为重点,这样的课正是属于第二种水平,表面上看似乎比第一种水平高一点,其实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说到底,这种水平的教师是把非主体教学内容当作了教学目标,效果可想而知。
 
“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对于寓言故事类文本,教什么、怎么教?叶虹老师《揠苗助长》教学设计,作了较好的诠释。
 
 
一、准确把握了文本特点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叶老师抓住“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有序、有趣,可谓匠心独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叶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讲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现场采访:“刚刚老师发现,有些禾苗很不愿意被拔起,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们是禾苗,你愿意被农夫拔起吗?为什么?”然后再来一个辨一辨环节,老师引导:“现在,我们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有人说这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有人说这样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是一种揠苗助长的现象。对此,你怎么认为的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要按规律办事,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把事情办糟。这些都充分看出设计者对文本内容深刻理解把握。
 
 
二、精准选择了教学内容
 
寓言故事内容短小,故事背后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叶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不但精准地把握了文本特点,还特别关注学生学情及学力水平。设计中不难看出,叶老师从儿童实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以“讲故事”作为教学主要活动,同时把“讲故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样的内容选择,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还凸显了语文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
 
在统编教材里非常注重讲故事,讲故事被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会讲故事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对于《揠苗助长》这个文本,学生理解并非难事。对于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教什么?提升学生的什么能力?这是需要老师思考的。我认为,对于这种文本,就应从儿童实际出发,削弱思想性,注重语文性。利用这个文本,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叶老师将“讲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故事力”。
 
1. 读故事
 
“读”是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故事读通顺读流利,这也是走进故事的基础。
 
 
2. 讲故事
 
① 指导学生讲文本中的故事。讲文本中的故事,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讲故事不是简单地将故事背或复述出来,而是要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清楚。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需要老师切实把握文本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有效引导,同时将学生生活、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再加上语言、动作、神态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② 指导学生讲生活中的语言故事。首先是创设情境,通过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寓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辩一辩,将生活中的事与故事紧密连接,学生在讲述生活中类似的故事时,进一步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文课的实质是学习语言文字,每一篇课文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范例。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去引导、教育学生关注文体特点,关注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得言、得意、得理、得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课堂品质。对于故事类文本,培养学生的“故事力”,真的是儿童学习故事类文本的核心素养。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