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一样水果。(展示杨桃实物)认识它么?
生:杨桃!
师:对于咱们广东的孩子来说,杨桃是常见的水果之一。你们吃过吗?
生:吃过。
师:(夸张地)流口水了吧?
生:(笑)没有。
师:杨桃的样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奇形怪状的,有五条棱。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杨桃有关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画杨桃》。
师: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做到两点
(出示)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点评:导入环节简洁明快。展示杨桃实物,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特别之处”,是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教师的提问“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就应该从具体的“事情”入手。】
二、学习字词,概括大意
1.学习字词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生字词,谁带着大家读一读?
(出示)
叮嘱(zhǔ) 教诲(huì) 严肃(sù)
半晌(shǎng) 和颜悦(yuè)色 审(shěn)视
师:去掉拼音,我们来开火车读读吧。
(学生开火车认读)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词语——叮嘱。课文中,父亲经常叮嘱我什么呢?
(出示)
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齐读)
师:父亲的要求可真严格!生活中,谁经常叮嘱你做什么呢?
(出示)
经常叮嘱我 。
生:妈妈经常叮嘱我,天凉了,要多加一件衣服。
师:你的妈妈真用心。
生:老师经常叮嘱我,一定要把字写好。
师:你们的老师很负责。字是读书人的第一张脸,应该认认真真写好。
……
师:本课的生字中,有两个字不好写。大家看看是谁呀?
(出示)
嘱、肃
生:嘱、肃。
师: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空。在写“嘱”的时候,老师要叮嘱你们,口要写得上宽下窄,右边“属”字的最后两笔是提和点。接下来,请安安静静地跟着老师写“肃”字,写完后,再想一想:你要告诉伙伴们什么呢?
生:写“肃”字的时候,最后写里面的“八”字。
师:观察得真仔细。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这两个字各写一遍。
(学生完成后,同桌互评)
2.概括大意
师:你们刚才读了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简单地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父亲教育我看到什么就画成什么样。后来,在美术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
师:还没有讲完。看到我画的像五角星一样的杨桃,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呢?
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后,发现我画的是对的。
师:基本上讲清楚了。为了概括得更准确一些,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出示)
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 。一开始,同学们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 。
师:谁再来尝试一下?
生: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一开始,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觉得不好意思了。
3.自主质疑
师:老师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请你们读一读。
(出示)
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一开始,同学们觉得好笑。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师:读着读着,你的小脑袋里,冒出了哪些问题呀?
生: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
生:同学们为什么嘲笑我的?
生:老师是怎么引导孩子们的?
……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收获。
【设计意图:教学字词时,教师将准确认读、理解运用、规范书写巧妙地结合起来,扎实而灵动。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比较困难,需要一个支架。教师让学生先自主尝试,然后让学生填空,降低了难度。最后,让全班同学相互练习,扩大了训练面。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教师让学生聚焦文章的主要内容质疑,目标高度集中,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精读课文,情感朗读
1.探究原因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刚才的问题。
(生读)
师:读得很流畅。说一说,“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
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生:因为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所以看到的杨桃像个五角星。
师:(出示杨桃实物)当年的我坐在什么位置?
生:前排靠边的位置。
师:也就是我们班左边一、二排的那几位同学的位置。杨桃的那一部分正对着“我”?
生:一端。
师:也就是一个头。现在,我把杨桃的一端对准你们(实物演示)。请问那几位同学,你们现在看到的杨桃大概像什么?
生:五角星。
师:其他的孩子呢?像五角星吗?
生:不像!
师:同一个杨桃,为什么大家看到的样子会不一样?
生:有的是侧面观察的,有的是从一端观察的。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师:同样的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古诗来,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庐山是这样,杨桃是这样,许多事物都是这样。所以,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2.引读语段
师:如果是你在画杨桃,你看到的杨桃跟平时不一样,像个五角星,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杨桃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呢?
师:嗯,困惑不解。
生:我该怎么办呢,怎么画才好呢?
师:是啊!犹豫不决。
生:我是画成五角星呢,还是画回原来的样子?
师:对呀!真是左右为难啊!就在最关键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出示)
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当我困惑不解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男生读——
生: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所以,我鼓足勇气,这样画了。女生读——
生: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父亲的叮嘱又在我的耳畔响起。女生读——
生: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所以,我下定决心,这样画了。男生读——
生: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当我左右为难的时候,父亲的叮嘱犹如一记响锤,重重地敲在我的心坎上——
生: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所以,我坚定不移地这样做了——
生: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是啊!父亲的叮嘱多么重要,它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时刻提醒这我:是什么样——
生: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点评:“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一是角度不同,二是受父亲的影响。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两个点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对于角度问题,实物演示,清清楚楚,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就够了,没有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因为这不是科学课,生活常识让学生了解了就行。第二点,教师通过反复引读父亲的话和“我”的做法,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教诲的重要性。作者为何在文章开头要写父亲的叮嘱,在这里总算找到了落脚点。语文教学,要加强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找到作者的行文线索,教学就举重若轻了。】
3.关注表达
师:就这样,“我”遵从父亲的教导,相信自己的眼睛,最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当“我”把画交出去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3——1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生默读)
师:谁来说一说,我把画交上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有几个同学发现了,哈哈大笑起来。
生:老师来到我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举起我的画大家问大家,画得像不像。
师:他不仅自己看——
生:还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来看。
师:老师来到我的座位上看过后,发现孩子们的确错了。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批评孩子们,而是和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谈话:
(出示)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师:自己读一读,争取读得准确无误。
(生练习后,指名读)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孩子们的回答上。大家看孩子们的回答,你们有什么表发现啊?
生:结尾都用了感叹号。
生:是两个感叹句。
师:我们平时回答别人的问题,都用句号,这儿却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从连续两个“!”当中,读懂了什么?
生:同学们说话的时候,语气非常肯定。
师:请你读出肯定的语气。
(生读,读得很生动)
生:同学们坚信自己是对的,作者是错的。
师:请读出你自己的理解来。
(生读,读得很有味道)
师:在同学们的心里,作者画得怎么样呀?
生:(陆续地)太不像了!差得太远了!太离谱了!简直是缺乏常识……
师:理解得这么到位,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同桌之间相互配合练习一下,看看应该怎么读好这部分对话。
(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展示,教师随机点评)
师:后来,老师让这几个孩子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孩子们通过观察,明白了什么?
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生:他们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却还在嘲笑别人。
生:从作者的角度看,杨桃就是五角星的样子。
师:同学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老师又和他们进行了一番对话。这次对话,就更有意思了。
(出示)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师:用心读读这段对话,细心的孩子一定会有发现。
生:老师提出的问题基本一样。
生:孩子的回答也差不多。原来的“!”变成了“……”和“。”。
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呢?
生:孩子们心情很复杂,说话不连贯,结结巴巴的。
师:你能读出结结巴巴的感觉来吗?(生读)
生:孩子们明白了,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对的,心里感到惭愧。
师: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和感悟吗?(生读)
师:你从这三个“……”当中,读出了什么啊?
生:孩子们知道自己错了,还嘲笑别人,觉得不好意思。
生:孩子们认识到自己错了,所以很惭愧。
师:没有想到,小小的省略号里,竟然包含这这么多意思啊!理解了其中的意思,相信你们可以读得更好。谁还想读?
(生读,教师点评)
师:我把两次对话放在一起,老师想和你们合作,咱们再来读读这两次对话。
(师生合作,读得情趣盎然,掌声热烈)
师: 孩子们,可不要小看标点符号哟,它们可都是有生命的。小小点的标点里,藏着无穷无尽的秘密,这也是作者在写法上的高明之处。希望你们以后在写作中,也要灵活运用标点符号,让文章更生动有趣。
(板书:活用标点,丰富表达)
【点评:课文这两处对话,可谓生动传神。标点符号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让三年级的学生感悟到其中的奥妙,是极其困难的。教师设计了自读感悟、交流探讨、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读懂了弦外之音,“点”外之意。教师将两段对话呈现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标点符号所带来的,丰富的表达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出了味道,读出情趣。】
四、回顾全文,总结升华
师:更有意思的是,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老师的神情了发生了变化。当他看到同学们嘲笑作者时,老师的神情变得——
生:严肃了。
师:引导孩子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老师的神情又变得——
生:和颜悦色。
师:做个“和颜悦色”的表情,让老师看看?
(生面带微笑)
师:老师为什么会变得和颜悦色啊?
生:因为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生:同学们知道自己错了,老师感到很开心。
生:老师引导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感到很满意。
……
师:是呀!这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一群天真开爱的孩子,也认识了一位智慧冷静的老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出示插图)图画课上,我牢记父亲的叮嘱,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老师通过观察,肯定了我;同学通过观察,认可了我。在同学们认识到错误后,老师和颜悦色地说了什么?他的话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深刻道理?这篇文章在写法上还有那些特点呢?以后再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会带着你们继续探讨。
【点评:结课时,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回顾,留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画杨桃
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活用标点
是什么样 画什么样 丰富表达
【总评】
屈太侠老师执教《画杨桃》一课,获得广州市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第一名。课堂氛围浓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本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最明显的特色有如下三点:
一是对主要内容的质疑。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学生往往要么顾及不了整体,要么无法做到准确简练。教师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充,大大降低了训练的难度。学生尝试后,教师出示自己的答案,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做到两点:全面、简练。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组织学生对文章题目、重点词句等进行质疑,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整体”,提出了许多零零星星的问题,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屈老师另辟蹊径,组织学生对主要内容质疑。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目标性大大增强,容易提出“收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同学们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老师是怎么引导同学们的。本节课的教学,也是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来进行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对重点语段的引读。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许多老师都会在这一环节上苦苦纠缠,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常识课。屈老师先让学生直面文本,聚焦到观察的“角度”上来;接着,进行实物展示,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度”的重要性;最后,进行适度拓展,引入古诗句,加深学生的理解。淡化了科学常识的了解,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语段。
教师抓住父亲的话和“我”的做法,巧妙设置语境,进行了引读训练。学生在一次又一次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对“我”的深刻影响。正因为有了父亲近乎刻板的严格教育,才有了“我”对“眼见为实”的执着坚守。此处的浓墨重彩,既是对文本中心的凸显,也是对文章开头的巧妙照应。
三是对标点符号的探究。《画杨桃》一文在表达上的特色之一,就是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在事情发展变化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了两次对话。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顿觉意趣横生,回味无穷:两次对话,文字相似,只是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从“!”到“……”,作者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描绘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标点符号的奇妙,老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读准(准确无误)到读懂(标点里包含的意思),再到读好(分角色读),学生把对话读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小高潮。
让三年级的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这样的做法是否过于冒险?在磨课的过程中,参与备课的教师,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个问题。屈老师认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更要眷注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妙。最终,他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这份坚守,让他最终获得了成功。教学,有时意味着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