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诗人杨万里在阳光明媚的清晨送别友人林子方,他走出净慈寺,看见西湖美轮美奂的景色,情动辞发,写下有名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叶层层叠叠蔓延到天际,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更加娇艳欲滴。本诗由于语言清新雅丽、通俗易懂,所描绘的景象色彩绚烂、令人迷醉,读起来又郎朗上口,易于记诵,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意境美融为一体,一直作为经典古诗广为流传。
由于新编语文教材中扩展了大量的诗歌、谚语以及古代蒙学经典,二年级的小学生对古诗这种形式并不陌生,再加上杨万里所做的《小池》在上册刚刚学过,对开启本诗的学习也有很多帮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生字不多,学生借助拼音基本能够读通全诗,结合关键信息理解诗意,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少,由画意到诗情还需要教师引导和渗透。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初步分析,我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单元的语文教学要素,注重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具体设定为3个目标:1、积累“慈、映”等生字。会写生字“莲”与“荷”。2、培养学生提取古诗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在理解诗中“西湖、六月、接天、别样红”等关键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中的画面并能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情感,由画意入诗情,感受古诗的魅力。教学目标1、2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3是教学难点。
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我本着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以读为主”、“学思结合”的思路,充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小池》,在抑扬顿挫地吟诵中开启本课的学习。接着利用课间展示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动感画面,让学生产生视觉的审美震撼,激发起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趣和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初读的任务有三个,一是读准字音,扫清识字障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正确使用工具书。指导书写生字“莲”与“荷”。二是读通诗句,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古诗主要写了荷叶、荷花,尝试借助“搜集主要信息”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体意思。二是基于古诗的特点读古诗,读出诗句的韵律与节奏。
在初读环节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本诗的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信息,如时间信息、地点信息,以及事件和人物。很多古诗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用“阳光初照,杨万里走出净慈寺送别友人林子方,他看到了什么”一句话过渡到精读教学。
(三)品词析句。
1.学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自主阅读,既给学生提供发现信息、体验成功的机会,也让学生读出问题,学会思考和合作。例如“毕竟”“四时”,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初步理解,然后再放回到语境中慢慢体会。满目风景让诗人发出无限感慨和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从而有效指导学生有声有色的朗读。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全诗的主体句。教学中要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读出画面美。蓝天白云、绿叶红花,均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二是读出意境美。“接天莲叶”将画面向远方伸展出去,阳光下的荷花一尘不染,晶莹剔透,亭亭玉立于荷叶之中,将画面的立体空间架设起来。色彩和光影铺满了整个西湖。三是读出画意中的诗情。作者为什么不顾身边友人,只顾对六月的西湖发出这样的赞美?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结合现实经验,再通过猜测和讨论交流,感悟到诗人不过是借景抒情,想告诉自己的友人:这儿多么美丽呀,你不要走了!心里对友人充满了眷恋之情。
(四)拓展升华。
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我安排了两个拓展内容,一是播放“古诗新唱”,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体会“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的别样景致。在此基础上背诵此诗、学唱此诗。二是总结方法,用这节课的学习,学会观察和表达,试着说一说熟悉的一处风景或者一种植物。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是: 自学本课下一首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板书,我采用了简笔画的形式。利用简笔画,展示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绘画过程,最后呈现给学生一副完美的“六月西湖图”。这样的板书新颖独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理解,我会根据预设,关注学生的需要,注重课堂生成,认真组织和实施教学。由于经验不足,积累不够,这个教学设计肯定有很多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