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卖泥塘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讲述青蛙为了卖掉烂泥塘,根据小动物们指出的问题,一次又一次改造着烂泥塘,烂泥塘渐渐变成了有花有草、鸟飞蝶舞的好地方。最后,青蛙决定留在这里,不再卖泥塘了。
陈老师在执教第二课时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领入神奇的童话世界中,并在简单、活泼的气氛中,完全激活了学生的认识欲、用心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且在教学本堂课中,陈老师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教学中,陈老师先出示泥塘图片,当学生透过图片感受到泥塘的破败后,引导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读出这种不喜,紧接着直接让学生模拟青蛙,帮着青蛙吆喝,随着泥塘越变越好,青蛙的吆喝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大声,生动的情境持续激发着学生读的热情。直到课文最后泥塘大变样,水灌满了,荷叶绽开了圆圆的笑脸。泥塘边,草儿绿了,花儿红了,蝴蝶正在花丛中飞舞,青蛙咧开了嘴,似乎在欢快地歌唱。看到这么美丽的泥塘,学生自然产生了喜爱、欣赏的情感体验,陈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在这堂课中,陈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这个水坑坑嘛,在里面打打滚倒是挺舒服”,想到可以在里面打滚,老牛觉得很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老牛指出了泥塘的缺点——没有草。陈老师抓住“不过”二字,引导学生感受前后意思的转折,猜想这个转折的原因。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纷纷举起了小手抢着回答。在青蛙之后的卖泥塘过程中,学生开始主动思考野鸭说“就是水太少”这个转折的意味,有同学回答“水多的话,野鸭就能邀请伙伴一起玩”,有学生认为“水多鱼就多,食物充足”,还有同学认为“水多的话能玩的游戏更多,比如潜水、速度比赛”等等,至此,学生开始迫不及待地思考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等小动物遗憾的原因,与文本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青蛙卖泥塘》中对于青蛙与老牛、青蛙与野鸭之间的情节是通过语言、动作进行着重描写的,而对于小鸟、蝴蝶、小猴子等其他动物都是一笔带过,这就是很好的创生点。学生根据之前的语言品读,已经窥见了表达的方法。
小鸟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泥塘好是好,有草有水的。不过,要是再种几棵树就更好了。”
小鸟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树,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花鸟市场,买了几棵小树苗,扛回家,栽在了池塘的周围。
蝴蝶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泥塘好是好,有草有水还有树。不过,要是再种些花就更好了。”
蝴蝶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花,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又跑到花鸟市场,买了一大包花籽,拿回家撒在池塘的周围。
……
在这样的情节补白中,陈老师带领学生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抓住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习得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一次次的改造,最终使泥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泥塘的变化仅仅是因为改造吗?与小青蛙有没有关系?陈老师的提问使学生重新看待这篇童话故事。是啊,如果不是小青蛙干劲十足,行动力强,泥塘不会有改变。如果不是小青蛙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泥塘也不会变。学生在不自觉中感受到了小青蛙的性格魅力,陈老师虽是轻轻一点,却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最后,陈老师指出,美好的地方人人都喜欢,经过改变,烂泥塘也能变成好地方,这是多么神奇啊。现在来看看我们周围,有哪些美好的改变呢?学生由自己的变化,说到了桃河的变化,更说到了祖国的变化,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陈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