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评课稿

时间:2018-11-01 九年级 浏览: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听课稿,分享沁园春雪听课感受和记录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一篇:

评课《沁园春.雪》

看了来自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的魏凤英老师讲的《沁园春.雪》的课堂实录视频之后,感触很深,尤其对于刚离开校园,开始实习教学的我来说,很有启发。她的课很有激情,也没有在卖弄,让人感受到的是她对教育深深地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

首先,魏凤英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首感情激昂的诗歌,她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了上课的气氛。她自身深厚的朗诵功底为她的课增添了不少色彩,她的朗诵具有激情,很好的体现了诗人的感情,使学生易于把握情感。从朗诵的角度展开文章,一句句引领学生了解诗歌的感情。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强,整堂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心的领略到了诗人的感情。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她标准的普通话与洪亮的声音为这节课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从情境创设看: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很成功,作者引经据典,使学生迅速进入《沁园春.雪》的情境中去,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同时,它也是一堂典型的开放性的课程,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完全交给了学生,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着手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指示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知识与能力”属于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形式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被荣誉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魏老师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提高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度。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老师还是有些过于局限书本,没有将学校的课程资源利用起来,课程资源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资源的价值。那么作为课程实施主要途径的教学活动,无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如果用新的课程与教学来 看待课程资源问题,那么就会在新的视角上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新课程要求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观念,而是把课程看做是教师参与其中的,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谊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课程研制的过程。魏老师在教此篇文章时,应多利用课堂资源,使得其更易为学生接受。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会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使他更好的为我所用,敢于并善于对教材下剪刀,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功。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而且更偏重于学生。教师既不能无组织无纪律地脱离标准,随心所欲,更要防止唯教材论。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

通过学习了魏老师的这堂课,我获益匪浅,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钻研教材,注意教态,练好基本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沁园春雪评课稿第二篇:

1 沁园春雪  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比较,领会朔方雪的象征意义,感受鲁迅不屈的精神;

3.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重点)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 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  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1 沁园春雪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沁园春雪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沁园春

一、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P253《怎样读诗》)

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题解与背景(见PPT1\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PPT3)

1、学生看书、听读,正音:

分(  )外妖娆     成吉思汗 (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2、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 学习上阕

1、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褒什么?(北国风光)有何特点?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飘”有何好处?(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3、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望”到了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5、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6、小结: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7、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再齐读整首词。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本上相关题目。

3、自读《减字花木兰 广昌路上》 《沁园春 长沙》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