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自然界的水听课稿,分享自然界的水听课感受和记录
自然界的水评课稿:
《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
摘 要:本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课选取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界的水》为知识载体,注重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能力提高为目标,问题发现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一、本节课遵循的设计理念:
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不断提升学生科学探求的欲望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会交流,致力于追求情智共生的诗意境界。
二、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载体,是化学启蒙教学的重要素材。本章选取了学生熟知的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四种物质作为学习素材,一方面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化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了有效模式与方法,所以,本章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爱家乡教育和美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本课也是一节很好的德育教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从而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科价值,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为此,我认为本节课应当达到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天然水、自来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学习过滤的原理与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培养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组成及了解水净化的常用办法。
难点:利用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依据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得出教学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全面准确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实验结论仍是他们学习上的难点。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牢记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法:课前安排学生去收集查找一些相关资料,通过动手实践,探究发现来获取新知。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力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增强。
2、采用归纳总结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动脑、动口、动手。
四、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学自然课和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体验到了化学实验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了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多种感官协同法: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
五、教学程序:
我的设计思想是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问题为抓手,设疑探索,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对话,生生互动,和谐共振。
(一)课前延伸,收集信息。
课前2-3天布置感兴趣的学生围绕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电影片断《美丽的大脚》。
[设计意图]从西部严重的水危机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抓住学生眼球,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并很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
(三)成果展示,感受“危机”
我感悟(活动一)
展示图片和实物,学生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视频、组图、文字材料,配合语言渲染等手段,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已有强烈感受,对后面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提高活动的参与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图片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四)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我顺着学生思路,以问题驱动为线索,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抓手,精心安排4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讨论中自悟。
1、我发现(活动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安排小助手到讲台前操作,学生观察分析。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是贯彻“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老师提供信息,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猜想,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取结论,解释交流”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我及时评价学生表达中的闪光点,肯定其创见,点拨其障碍,激励他们大胆参与。对于不能正确分析的小组,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仔细观察,启发思考,分析推理。
2、我体验(活动三)
分组合作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我以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知识为情景素材,学生感到亲切,生动真实。重视问题组的设计,让学生学习进一步深化。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旧知,探索新知。学生小试牛刀,享受到成功的甜果。引导大家针对动手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分析、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合作学习中受到启迪与提升。此举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我自学(活动四)
出示自学材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小结。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通过出示自学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讲述、质疑和释疑,最后由教师点拨,进行该课的基础知识教学。此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品质,促进归纳方法的掌握。
4、我参观
教师播放学生参观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录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新知,提升能力,注重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
(五)新闻会客厅(“我型我秀”)
“模拟记者招待会”在创设的记者招待会的情境下,一些学生将以下列身份出现,兴化市市长、兴化市环保局局长、市人大代表、兴化市戴南钢帘线厂厂长,现场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兴化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如果你是一位记者、普通市民、中学生或者农民,你可向各位嘉宾现场提问。
[设计意图] 设计“新闻会客厅”这一活动,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深度。让学生课前收集兴化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和办法,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激情,课堂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本地社区资源,更让学生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使内容更加丰富,让教材走向家乡,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
点拨:这一活动设计比较新颖、有效,很能考验学生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并且给学生很大的想象余地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加以疏导,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智慧火花,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并适时地、有机地进行情感渗透和人文教育。
(六)反思课堂,情感升华。
师生共同反思小结分学生交流反思、教师小结、课后实践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结合板书设计,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体验。
然后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于洛生的《水的新生》,在诗歌欣赏中结束本课。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争做“环保小卫士”,向你的亲人与朋友倡议节约用水宣传环保知识。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对话,达成共识。诗歌欣赏再次升华学生情感,复燃学生兴趣,再掀课堂高潮。以课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拓展,,进一步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六、课堂自我评价
纵观整个过程,本人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拓展。预测能较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
要不断锤炼课堂语言,提高点拨艺术。
课堂要留白,交还给学生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教正!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自然界的水
一、地球上的水
1、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严重。
2、保护水资源 “国家节水标志”的寓意
二、水的组成 ———— 电解水实验
三、硬水与软水
1、 概念
2、 区分的简单方法:加适量肥皂水。
3、硬水软化的办法:加热或煮沸。
四、 水的净化
1、 饮用水的净化主要步骤: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2、过滤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