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值、应、怜、屐”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
3.了解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了解作者,初诵文本。
1. 作者简介。
叶绍翁(约生于宋孝宗淳熙前后,卒于南宋灭亡前后),字嗣宗,号靖逸,南宋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其人生平资料极少,且有关其生平亦存争议,据史料记载,叶绍翁早年参加过科考,或曾入太学,在临安大约有至少十年的求学、仕宦生活。
约在宋理宗淳祐年间,叶绍翁转而归隐,曾于西湖畔、临安城郊等处隐居。归隐其间,叶绍翁多与好友唱和酬答,其结交甚广,达官显贵、文人处士无所不交。他的诗作涉及交游、唱和、隐居、咏物、咏史等。著有诗集《靖逸小稿》等。
2. 读诵文本,把握入声。
这首诗第二句“不”是入声字,强调叩门时间之久,但是依然无从应答,略生遗憾之感。第三句“色”是入声字,强调春色之烂漫与美丽。第四句“一”是入声字,强调独特、突出;“出”是入声字,动感十足,一闪而过,由静转动,仿佛红杏在墙,呼之欲出,体现出喜爱之情。
3. 了解背景,再吟文本,体会韵字。
1) 了解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代不详,根据内容当是作于叶绍翁归隐临安之后。
2) 体会韵字
这首诗的韵字有三个,“苔”“开”“来”,押“灰”韵,在古代,韵母读音接近于“ɑi”。这个韵的发音比较开阔,敞亮,读起来有着开阔深远之感,可以表达明朗、饱满的情绪。这个韵在这首诗中,体现出了作者追寻美好、生机无限的动人感情。
三、反复吟咏,把握诗意。
1. 解读题目。
1) 游园,即游于园,是于园游的倒装,就是在园子中游玩,到园子中游玩。
2) “值”是遇到、见到。“不值”就是没有遇到的意思。
3) 作者拜访园子的主人,却“小扣柴扉久不开”,但作者并未有失落之感,却以另一种方式感受了春天。
2. 把握诗意。
1) 应:大概,表示猜测。
2) 怜:怜惜。
3) 屐(jī)齿: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屐,木鞋。
4) 印苍苔:即印于苍苔,是于苍苔印的倒装,就是在青苔上留下印记。青苔:意喻没有人迹或人烟稀少的地方。
5) 小扣:轻轻地敲。
6)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意喻归隐、乡村生活。
7) 红杏:意喻青春。红色是生命力的意思。
3. 把握修辞,理解诗思。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诗中是把春色拟成了人,这春色中不只是红杏,还有园中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之类。可作者并没有看到这些,仅凭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就能知道里面的状态,是春色藏不住的意思,春色就是园子里所有的生命,仿佛一位不愿意被人看到的美丽女子一般。
这首诗前两句说的是主人一定是非常珍爱他的园子,后两句说这个园子太美了,并举了证据证明。
四、明确主题,立德树人。
1. 明确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避世隐居”“任性自然”。
首先说“避世隐居”的主题。从内容看,作者当是去拜访一位隐士。正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般,这首诗也暗含了作者对这位隐士的赞美。这位隐士与俗世隔绝,不同俗人来往。“应怜屐齿印苍苔”,园门前台阶上长满了青苔,说明已久无人迹,看得出园子的主人坚决拒绝俗世的态度,这是作者赞美这位隐士的第一层意思。
此外,整座花园如此的完美和谐、复归本真,这便是与天道的完美融合,体现了文人感悟天道的修身品格,“春色满园”便是作者赞美这位隐士的第二层意思。在赞美这位隐士的同时,作者也是在自我言志,说的是“我”也喜欢这样的人,向往这样的生活。
其次说“任性自然”的主题。诗中的“春色满园”一句,体现了传统文人的伤春、惜春、爱春情怀。春,意喻青春自然、天真童趣、未被污染,隐含着人的天性,故而伤春、爱春的人,就是一个天性本真的人,是一个向往回归天道的人,这是文人共有的品格。诗中,作者认为这个园子里满园的春色,主人实在是一位跟春天住在一起的人,他是一位天性本真的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大致表现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在赞叹这位隐士跟春天、跟自然住在一起这件事;第二层便是在赞美隐士的任性自然,不与俗人为伍;第三层回归自己,表明自己也是这样的人,那位隐士或许是将自己当做了俗人,但作者也在表明自己并非俗人,也是像那位隐士一样任性自然的人。
2. 立德树人
“红杏出墙”一词是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本义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任何围墙都不能阻挡其成长的脚步。我们的生命亦是如此,永远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和阻碍困住,努力生长,终能让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