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无行路、若、因”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 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 走近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洪州分宁人(今江西永修)。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一。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参与撰修《神宗实录》,元祐八年(1093)以修史失实的名义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即位,他被召还,流寓荆州,又因《承天院塔记》一文获罪,卒于流放地。
3. 了解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的伤春之作。黄庭坚因“元祐党祸”被贬至广西宜州,当时黄庭坚已经六十岁了,他对时局和个人前途已经深深失望,便作下这首词来寄予落寞无望的心情。作此词后数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 理解词意。
[1]春:意喻青春、美好的生命。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3]黄鹂:意喻生命、活力。黄鹂是著名食虫益鸟,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有黄鹂处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4] 啭:鸟婉转地鸣叫。
[5]因风:借着风势。因,凭借。
[6]蔷薇:意喻夏天。
2.明确声韵。
[1] 韵:这首词上片的韵字是“路”“住”,押的是去声“遇”韵,韵母是“u”,声情通透圆润、坚决明确。下片的韵字是“知”“鹂”“薇”,是平声“支”韵和“薇”韵通押,多有细腻之意。
[2]入声字: 上片“寂寞”两个入声字,读来顿挫有力,有痛苦之感。“若”字短读,强调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境。下片“百啭”的“百”字是入声字,短读,强调黄鹂鸟鸣叫了很多次。
[3]格律:
上片:第一句,“归”字拖长,有种希望春天缓缓归去之感;“处”字拖长,有种寻寻觅觅之感。 第二句,“行路”二字拖长,好像有很多路的感觉,但加上表示否定的“无”字,就表示一条路都没有。 第三句,“若有”读高,强调一种假设的情境;“知”字拖长,有询问很多人之感;“春去”读高,强调对春的恋恋不舍;“处”字拖长,有寻觅了很多地方的感觉。第四句,“唤取”读高,强调急迫的心情;“来”字拖长,有长久的呼唤之感;“住”字拖长,感觉要将春天长久留住。
下片: 第一句,“无”字拖长,有种到处都没有的感觉;“踪迹”读高,强调一种倒装,突出是踪迹无人可知,而非其他;“知”字拖长,极言很多人都不知道。 第二句,“非”字拖长,有种非黄鹂不可的感觉;“鹂”字拖长,感觉问了很多只黄鹂。第三句,“百啭”读高,强调黄鹂鸣叫的次数很多;“人”字拖长,是说好多人都解不了;“能解”读高,强调解不了的事实。第四句,“风”字拖长,有风吹得很长的意思;“飞过”高音表强调;“薇”字拖长,有蔷薇很多之意。
四、明确主题,立德树人
1.明确主题。
这首词是作者以“人生苦短”为主题的伤春之作。
这首词从头到尾都是在说作者苦苦地寻找如老朋友一般的春天。“春”意喻青春,青春是美好的、纯洁的,但青春又是极短暂的、易逝去的。作者在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年过花甲,青春早已不再,所以作者此处的伤春表现在寻春上,这种表现的背后便是“人生苦短”的主题。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到处寻春不得的绝望之感。词中四大句,前三句都说春,反复追寻,层层深入,第四句黄鹂不管不顾而飞走。而且蔷薇盛开,夏天已至,春天是不会回来了。这种绝望感非常沉痛,令人心伤。这首词几乎是作者的绝命之词,他一生的奋斗,到此即将结束,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彻底的痛心,也是一股巨大的生命力量,这是作者最后的表白,他永远属于象征生命与美好的春天。
2.立德树人。
“人生苦短”是传统文人的一种人生观。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去不返。作者此时被贬外放,生命也已接近尾声,他的毕生理想——济世安民几近成空。黄庭坚一定清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但却依旧不放弃对春天的呼唤,希望自己还能像当年那样为国、为民、为天下,这是文人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刚毅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