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时间:2018-10-26 六年级 浏览:

六年级语文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听课稿,分享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听课感受和记录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第一篇: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

    在学校组织的“中青年教师精品课”中,我听了胡瑞琼老师执教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本文是由一位印第安酋长写给即将收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精彩的演说稿,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本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采取拟人、比喻等表达方法,诠释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胡老师针对本课在授课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握一个问题统领全课

  学习课文时,胡老师问: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由一个问题入手,先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引领学生从词语的认识中感知“神圣”,从前三个自然段语句中感悟“神圣”,感受这片土地的壮美与圣洁。适时补充西雅图的图文资料,使学生在直观与资料背景中感悟神圣。二是通过西雅图对白人的三个告诫进一步认识神圣的含义。并且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情有理的劝说,使学生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从而感受土地的神圣。最后,总结全文,首尾互应,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说说“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二、在朗读中品味语言

    就读的形式有动情诵读,有激情唱读,也有静心默读;就读的主体有教师的读,更有学生的读,教师的美读是感染,学生的练读是体验。胡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控,把文章的意蕴、情感、韵味传递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

胡老师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开课和结课扣课题让学生读,中间围绕“神圣”读,对西雅图的话设置情境三读,带无奈的语气读,带叮嘱的语气读,带深情的语气读,真有一咏三叹之感。通过这样的美读揣摩,让学生感受到印第安人对故土的深情。这样的美读浸透着语文味。

    三、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胡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在学习“照管好空气”部分,胡老师明确学生按照:读文——思考——交流的步骤小组学习。

    四、积累迁移,说中感味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还有什么是神圣的?模仿西雅图既兴演讲”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演讲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胡老师课堂上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她的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可以称得上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稿第二篇: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评课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竞赛中,我们六学年组老师确定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的精读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王老师执教的这一课,课堂教学主题是“上出语文味,突出实效性”让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聆听了王老师的执教的这一课,我收益匪浅,她的这节阅读课,让我又一次明析了精读课文的教学思路,她的教学在以下方面值得我学习。

一.上出语文味,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王老师这节充满语文味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在读中咏味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感情朗读又是一种读者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再创造,是读者表达个性化阅读感受,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本课语言优美,不能逐个去分析,王老师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的手段,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对西雅图的话设置情境三读,带无奈的语气读,带叮嘱的语气读,带深情的语气读,真有一咏三叹之感。通过这样的美读揣摩,让学生感受到印第安人对故土的深情。教学中,师生不断地的有效互动,一直到最后情感的升华,都能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基本达到了与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美读浸透着语文味。

  2、在品中咀味

  有语文味的教学必在品词品句上下功夫。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要善于从课文结构特色处或情感磅礴处切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要学生找出印第安人对土地情感的句子,当明确倒数第二段之后,投影“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眷恋”是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眷恋”?然后扣“眷恋”师生共同品味课文。

  3、在写中回味

  语文的人文性是以工具性为载体的,语文教学绝不能仅停留在朗读和感悟层面,还要让学生有实质性的动手写的训练,王老师做到了“指导方法,读写结合”。而实践证明,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两个仿写训练点,一个是仿句训练,一个是仿段训练。而这两个训练内容的进行都是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表达情感设计的,这其中又不乏方法的指导,一个是从修辞上指导,一个是从构段结构上指导。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训练。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4、在说中感味

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语言也是多样的,激情洋溢的语言如火,轻柔温宛的语言如水,言简意赅的语言力如千钧,淋漓挥洒的语言泻如瀑布,理趣横溢的语言犹如洞开一扇天窗,形象生动的语言美如一阙天籁。听教师的语言你能感受她的阅历和文化积淀,感受她对作品的体味、感悟,濡染她的灵感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突出实效性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王老师的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是“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王老师设计了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题,如“河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河水受到污染的恶果吗?”“如果没有了空气,或空气受到污染,人类会怎样?”“请同学们运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会降临到人类的身上。’”等。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习题的训练,对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作,升华情感,指导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2、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这一点上,作为有一定分析理解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一定要让他们充分地读书,让他们在“理解”和“感悟”上力求“自得”。而王老师的主导主要体现在设疑、启发、订正、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还重视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了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阅读中语言积累多了,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定的基础。为课外阅读打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主要的还是应在于课外的大量阅读。在这节精读课教学完成前,王老师向学生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

    通过王老师的这节阅读课,让我领悟了精读课文的教学思路,为我的阅读教学指点迷津,令我茅塞顿开。再完美的教学也难免留有一丝遗憾,在表达方法的引领、渗透上,似乎感觉有些不到位。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感觉一写欠缺。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