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评课稿

时间:2018-10-26 六年级 浏览: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听课稿,分享青山不老听课感受和记录

青山不老评课稿第一篇:

《青山不老》评课稿

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一课。听xx老师的课学到了不少经验,更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诵,再配上屏幕上的图,导入新课,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字词,培养能力。

自由读完课文后检查字词,并要求学生用几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哪个词震撼了你?这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掌握了字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三、目标明确,过程清晰。

刘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前导语中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带动全文的学习,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四、巧设铺垫,理解含义。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刘老师设计了问题,并以排比的句式呈现,“他仍坚持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绿化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五、计算想象,渗透学法。

老人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中有句“3700亩林网”,这在学生头脑中很抽象,老师告诉学生1亩=667平方米,算算相当于多少间教室。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更能体会到老人创造的奇迹之大。还有学第二自然段大环境时有一句古文,怎样理解?你从什么地方知道?表扬并教会学生利用注释学习课文。还有读课文时动笔墨圈划等,老师很注意指导学习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六、注重朗读,加深理解。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与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适合学生朗读。刘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了通过多种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七、补充资料,抒写感受。

刘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不少资料,花费了不少心血。比如补充老人真实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角度,使学生从对老人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人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并有感而发练练笔,培养写的能力。

刘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我收获不少。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知。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我认为略读课文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略读课上,学生应学得更自主、更开放;老师应说得更少、更精。

 

青山不老评课稿第二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 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