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11 六年级 浏览:

六年级上册18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评课稿教学反思

《浪淘沙》是六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本课教学,结合单元要求,紧扣“兴发教学”理念,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反复朗读,感知诗词大意。

2.抓住关键词,想象面,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理解诗歌意蕴。

3.在拓展学习中感受诗人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实践探索,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关于“兴发教学”在古诗课中的应用与落实,笔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结合本课教学,围绕“兴发教学”理念,作以下解析与反思:

一、自然生命的兴起:优雅的身体状态

  刘铁芳教授在《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中谈到,教育就是要引领个体与世界的审美性相遇,唤起个体对世界的亲切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起兴”状态,我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设计:

1.兴于诗

首先从选材上而言,《浪淘沙》这一首诗,诗人本身就是“由兴而发”: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写诗人所见的黄河的气势磅礴、浪淘簸,后两句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所想,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兴发”。其次,在本课的导入环节,由“师生对诗”导入,渲染古诗学习的氛围,从而引出古诗中藏着的“黄河”,引领学生感受到黄河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2.始于自然

在“对诗”之后,我播放了一个黄河的视频,在与大自然的美好相遇中打开了学生身体的感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黄河的大气磅礴,感受到大自然的器宇轩昂,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黄河的探索欲望与热爱之情,学生的身心达到一个充分“兴起”的状态:迫切想去听听黄河的涛声,看看黄河的气魄。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浪淘沙》,以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二、理智生命的启发:积极的思维状态

在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兴起”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展开理智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往往能让学生更好地向着学习的方向,受到更多的启发,真正做到“由兴而发”。基于以上的考虑,我着重从立于礼(方法指导),启于智(思维启迪)这两个方面做了以下努力:

1.立于礼

首先是朗读方法的渗透。“多读多诵”是诗歌教学的基础,在朗读教学时,我着重基于以下两个维度的思考:一是从朗读要求上,由“读通读顺”到“读好读精”,所以在形式设计上采取“整体读—解决生字词再读—听范读“描红”跟读——提炼朗读要点读”的形式,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情感的教学目标。二是在学法指导上,实现由“整体”到“个人”的逐步落实,在教学时,先采用齐读,全班跟读的形式,确保大部分学生掌握朗读要点,在此基础上,再指名读,实现由面到点的教学转变。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本课教学时我采取了朗读“描红”的方法:出示名家高水平朗读,先让学生听范读,感受名家朗读的高明之处,再让学生轻声跟读两遍,再大声跟读,最后自己读,以逐步实现读出节奏与韵律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描红”的方法,以便于方法迁移。

其次是理解诗歌意境方法的渗透。理解诗歌意境是高年级诗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着重向学生渗透“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这两种理解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让学生抓住“九曲”“万里沙”感受黄河弯曲、长、沙多的特点,抓住“直上”引领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又比如我通过出示黄河图片、放黄河咆哮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都是意在让学生掌握“通过抓关键词理解诗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理解诗歌意境”这两种方法。

2.启于智

 教学时,在读通读好的基础上,我以问促思,引领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古诗意境理解时,我先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这两句诗,引导学生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的?进而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升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于“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的教学,我也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如(他想到了什么?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诗人刘禹锡他要上到哪里去?他是怎样上的?你从“直上”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诗人说“同到”,“同”是什么意思?同谁一起?)来展开教学,以问促思,层层递进,在思维发散,智力充分调动的同时,以达到理智学习的积极状态。

三、精神生命的托举:超越的精神状态

前面两部分的学习,学生已实现身心的兴起,理智的启发,已基本达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但是一堂好的兴发课应不止于知识目标的完成,还要引领学生回归生命,对生命进行积极的思考,实现精神上的托举。基于以上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我着重从“展于智”“成于乐”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展于智

   在前文的教学中,我已通过以问促思等方式,实现了对学生思维、智力上的启迪。但是“启于智”还往往不够,还应在启迪的基础上去继续展开,以达到真正的“理智学习”的状态。所以在原文教学的基础上,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先让学生结合《浪淘沙》猜测诗人性格,再拓展学习诗人的另外两首古诗,让学生再猜诗人的性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诗人作品、性格,反推诗人的经历。最后出示诗人的生平经历,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谈自己的个人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基于教材,但又超脱于教材,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思考与猜测中升华了个人感受,达到了精神托举的目的。

2.成于乐

成于乐不仅仅是指配乐朗读等教学方式,更多地应该是指向于学生“兴发”的高潮状态。在本课的结尾,在学生精神状态被顺利启迪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配乐齐读:让我们把对刘禹锡的钦佩之情,融入到这气势雄伟的黄河水中,融入到你们气势恢宏的朗读声里。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因为融入了音乐,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在前面已经被充分兴发与托举,进而非常顺利、愉悦地进入了这样一个齐读状态,读有所发,读有所感。

当然,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也反思到自己的诸多不足:

1.教师的基本功有待加强。在朗读指导环节,虽然方法与流程设计都非常清晰,但是因为自身的朗读水平有限,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感知“浪淘风簸”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排比读的这一个环节,我本身的预期是学生一次比一次堵得有气势、有力量,但是因为我自身在导语部分的朗读技巧不够,以至于这个版块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极致。

2.对于“兴发教学”理念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在教学的设计上,我虽然紧扣“兴发教学”理念,逐一展开教学设计,看似自然、流畅,但是对于“兴发”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兴发教学”的理论学习,多尝试、多运用,以期更大的进步。

 添加王老师微信jy976627  免费送六年级语文课堂笔记与生字组词课后答案上课资料
六年级.jpg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