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堂笔记

时间:2022-12-12 六年级 浏览:

 草原课堂笔记

 
会写的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tǎn 半包围 地毯  毛毯  这是一张全新的毛毯。
chén 左右 陈列  陈设  橱窗里陈列着许多装饰品。
shanɡ                上下 衣裳  红裳  他们的衣裳各不相同。
hónɡ 左右 彩虹  霓虹  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左右 马蹄  猪蹄  你喜欢吃猪蹄吗?
广 半包围 腐烂  腐败  这些水果已经开始腐烂了。
shāo 左右 稍微  稍后  她的病情稍微有点好转。
wēi 左右 微笑  微妙  他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多音字 的  de  好的  白的           的  dí  的确  的当
dī  打的  的士               dì  目的地  无的放矢
稍  shāo  稍稍  稍许         乐  lè  快乐  乐趣
    shào  稍息  花稍            yuè  音乐  乐曲
词语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字词解释 清鲜:清爽新鲜。              奇丽:奇特而美丽。
柔美:柔和而美丽。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洒脱:(言谈、举止、格)自然,无拘无束。    迂回:回旋,环绕。
渲染:1.国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2.比喻夸大地形容。
勾勒:1.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2.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近反义词 近义词:明朗——明媚      愉快——愉悦      柔美——优美
        渲染——衬托      勾勒——勾画      境界——境地
        奇丽——瑰丽      翠色欲流——青翠欲滴
反义词:清鲜——浑浊      洒脱——拘谨      迂回——笔直
        静寂——热闹      羞涩——大方      热乎乎——冷冰冰
词语搭配 一阵风    一匹马    一群马    一首小诗    一条带子    一盘羊肉
一条彩虹     几座蒙古包   清鲜的空气   明朗的天空   无边的绿毯
奇丽的小诗   迂回的带子   柔美的线条   静寂的草原   热闹的草原
好客的主人   尖尖的帽子   各色的衣裳   大方的姑娘   羞涩的姑娘        
一碧千里     一碧万顷     翠色欲流     苍翠欲流     绿草如茵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写作背景 1961年夏天,老舍同其他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多人,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这回,老舍看到了大兴安岭,看到了茫茫林海,也看到了草原。他由衷地赞美这个翡翠般的世界,发出了“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的感叹!参观的过程中,老舍受到了热情好客的陈巴尔虎旗的人们的盛情招待。
 
主要内容: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
段落大纲: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作者初到草原时高兴的心情和看到的草原美景。
第二部分(2—5):写草原人民身着盛装热情欢迎和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词句赏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作者连用两个“那么”写出了草原空气清鲜、天空明朗的特点,所以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初到草原是喜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地展现了草原的广阔、碧绿和羊群散落其间的美景。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6.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短短几个句子,“一百五十里”出现了三次,意在表现草原的广阔。“洒脱”一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到处是草原,不拘束也无羁绊,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自然的和谐无与伦比的美。
7.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听不见一点儿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写出了草原的草原的静谧和空旷。“忽飞忽落的小鸟”则是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8.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把河比作带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的清澈与弯曲迂回的样子。句末的感叹号强调了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性——有了河才会有牲口和人家,为下文做铺垫。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9.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10.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反映了主客双方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双方激动的心情。
11.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主人们拿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这些草原风味食品来招待客人,再一次体现了草原人们的热情好客。“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
12.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这几句是场面描写,描述了其乐融融的主客互相敬酒和齐声歌唱的场面,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 
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2.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5.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
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6.“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结句照应全篇。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
其次,结句揭旨传情。作者初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
然后,结句启迪想象。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