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时间:2022-12-12 六年级 浏览:

 七律·长征课堂笔记

 
会写的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左右 规律  纪律  纪律对我们都有约束力。
上下 山崖  悬崖  站在悬崖边上很危险。
dù                左右 偷渡  渡江  全部人马已经安全渡江。
suǒ 上下 索取  索性  她一生气索性撕破面子了。
多音字 磅  pánɡ  磅礴  气势磅礴      难  nán  困难  难过
bànɡ  磅秤  过磅              nàn  灾难  发难
字词解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尽开颜:个个都笑逐颜开。      磅礴:(气势)盛大,雄伟。
近反义词 近义词:等闲——平常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
反义词:暖——寒          逶迤——笔直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代表作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写作背景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一路跋山涉水,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千难万险,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词句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长征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草芥,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面对这千年积雪万丈高寒的岷山,庸人懦夫只有胆战心惊,丧魂失魄,而红军战士却是“更喜”。“更喜”二字,饱含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陕甘宁根据地就在眼前,长征的最后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怎能不开颜欢笑呢?
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另外,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课文重难点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