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的是“我”小时候用毛笔杆制作竹节人,与同学在课桌上搏斗引得大家围观,课上偷玩被老师收走后,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爱玩竹节人。
段落大纲:
全文共2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写“我们”小时候的一件玩具——竹节人以及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第二部分(5—18):介绍了竹节人的玩法和竹节人带给“我们”的乐趣。
第三部分(19—29):写“我”和同桌上课偷完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后意外发现老师也爱玩竹节人。
词句赏析:
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
“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点儿辛酸,也带一点儿调侃意味。
2.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一个“迷”字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竹节人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之大和孩子们对竹节人的喜爱程度之深。
3.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
这几句话介绍了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作者主观色彩明显地想要强调这个制作过程极其简单,所需物资是极其简便的,暗示出“我们”的竹节人制作虽然简易,但好玩有趣一点不减少,更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这既能表现童年时期儿童心态的喜爱与热情,也能体现对简易物质的自得与满意。
4.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
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5.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把课桌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既写出了裂缝的宽度,又写出了裂缝歪歪扭扭的样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学习条件,更写出了那时候玩具的稀少,衬托出竹节人在孩子们眼中的重要性。
6.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那个家伙”“准也是”这些儿童的口语化词汇,一方面展现了“我”天真的儿童心态,另一方面流露出对“那个家伙”能够做出如此创意的暗暗钦佩之情。
7.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竹节人比作健美的小伙子,“威风凛凛”和“叉腿张胳膊”又属于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了竹节人的神采。“一拉紧就站成”写出的是这个操作的简单。“嵌、拉、立、站、叉、张”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我们”玩耍竹节人时的欢乐。
8.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把课桌想象成“古战场”,体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9.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这几个词都是武术招式的名字。“我们”把竹节人杂乱无章的动作想象成这些武术动作,体现了对万竹节人的钟爱。
10.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一圈的黑脑袋”说明观战的人多、观战的投入与专注,它对我们共同的吸引力,就像磁铁一样,被牢牢吸住。“攒着”表现了同学们围聚、簇拥的状态,点染当时热烈的氛围,传递出大家开心踊跃的心情,高涨着的激昂饱满的情绪。
11.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竖在”“不便”说明“我们”是在课上偷偷地玩竹节人,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对玩竹节人浓厚的兴趣。
12.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大步流星”“怒气冲冲”说明老师发现“我们”偷玩竹节人之后非常生气。“赫赫伟绩”“鏖战犹酣”则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出了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吸引力之强、乐趣之多,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
13.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老师玩竹节人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刻画了一个课堂上严肃认真,课下童心不改的“老顽童”式的老师形象,表现出了竹节人受欢迎的程度。
14.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相视一笑”是因为“我们”看到老师的另一面——和“我们”一样玩竹节人,让“我们”有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心满意足”说明虽然“我们”不能继续玩竹节人了,可是当看到竹节人给老师带来了欢乐时,“我们”也很开心,展现了“我们”尊敬老师的美好心灵。
15.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
课文重难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
因为玩具的稀缺,更因为“新鲜的玩意儿”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而竹节人是“我”印象最深的玩具,在无处可买的现实下就自己动手制作,从而表现出竹节人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2.作者写破旧的课桌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破旧的课桌,一方面是交代玩耍竹节人的主要场地,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竹节人作为玩具带给我们不可或缺的童年乐趣。
3.课文是写竹节人的,为什么要写围观的小伙伴们?
因为从围观的小伙伴们的动作“攒着”“跺脚拍手”“一哄作鸟兽散”等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喜爱竹节人,每一次的“搏斗”都不放过,所以要写围观。
4.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
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
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