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课文解析笔记
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段落大纲: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 描述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景观和一幅喜人画卷。
第二部分 (2—5):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及绿化山沟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所取得的业绩。
第三部分 (6—7): 写“我”的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词句赏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肆虐、盘踞”两个词本来是写人的,作者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3.“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引用这句话咋挨次说明这个地方的环境很恶劣。
4.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环境的“险恶”和老头的“瘦小”形成对比,突出了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5.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6.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绿化造林,十五年如一日,共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些数字强有力地展现了老人为绿化荒山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7.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8.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9.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老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课文重难点探究:
1.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文中的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将原来狂风肆虐、沙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2.“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3.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1)山沟环境十分险恶。
(2)生活条件艰苦。
(3)老人年老、瘦小。
(4)同伴、老伴相继离世。
4.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这片绿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的生命的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永垂不朽。
5.篇末点题法:
这篇课文,以作者以看到老人院内的山林景观引入全文,进而描写了老人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所作的贡献,最后在结尾以作者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要旨。这种写法叫做篇末点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