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时间:2023-02-04 六年级 浏览:

 六年级下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俗习惯,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们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心情。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中是第一单元第一篇。相较人教版而言,统编版内容增加,主要表现在描绘腊八粥、腊八后的情景、小年、初一、元宵的文字增加。我想,这与统编教材的编排理念有很大关系。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阅读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本单元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板块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讲解什么是有详有略,为什么要有详有略,怎样在写作中有详有略。《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的增加,就是为本单元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服务的。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朴素直白,即便是热闹景象的描写,也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是一大特点。
 
教学目标
 
1.自学掌握生字词。
 
2.了解老北京的风俗,利用时间轴梳理北京的春节,感受传统年文化的魅力。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
 
自学准备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抄写生字、词语三遍
 
生字:蒜 醋 饺 摊 拌 眨 宵 燃 贩 彼 贺 轿 骆 驼 恰
 
词语: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2)给形近字组词。
 
醋(    )错(    )措(    )
 
饺(    )校(    )胶(    )
 
摊(    )滩(    )瘫(    )
 
宵(    )霄(    )硝(    )
 
贩(    )饭(    )叛(    )
 
轿(    )娇(    )侨(    )
 
恰(    )拾(    )蛤(    )
 
(3)给多音字注音。
 
间断 中间
 
万象更新更加 三更半夜
 
正月正好
 
分别分外
 
(4)用自己熟悉的词替换句子中横线的词语。
 
a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
 
B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
 
c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    )
 
2.查找资料,了解老舍,关注其生平、评价、作品。
 
3.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不少于三句话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利用时间轴梳理北京过春节时人们的活动。
 
腊月初旬—>腊八—>腊八起—>腊月二十三—>除夕前—>除夕—正月初一—>初五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教学过程
 
01童谣导入
 
同学们,新年好!正值新春佳节之际,我们一起来读一则有意思的童谣吧。(播放视频《小孩小孩你别馋》)童谣里讲了哪个节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是最喜庆、最有味道的节日。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
 
02梳理课文
 
课前预习,同学们通读课文,利用时间轴梳理北京过春节时的活动,我们一起来理一理。很明显,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这些时间节点中,哪几天写的详细,哪几天写的简略?
 
03学习详略
 
作者老舍是怎么写详细的呢?我们一起走进文字,细细品一品。
 
1腊八
 
(1)新旧教材对比体会详写腊八粥,感受腊八粥食材多
 
a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b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视觉和味觉多感官写腊八蒜的独特
 
2腊月二十三
 
北京的小年有什么独特的风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怎么过小年的?
 
3除夕
 
(1)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写除夕热闹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感受人们对除夕的重视)
 
4正月初一
 
写了哪些人的哪些活动?(写不同人的不同活动)
 
5元宵
 
(1)除夕与元宵的对比感受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2)走进元宵花灯: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a排比句感受花灯的多样。
 
b关注加点的字词,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作者重点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但是重点写,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这样写呢?我们一起看看交流平台给我们的提示。
 
04品味语言
 
课前我们了解了老舍,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他的作品“京味儿”十足。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感受感受。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老北京谚语)
 
2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也必须买杂拌儿。(感受儿化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寻找文中其他句子,练习朗读。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感受北京方言)
 
举例:我和她从小一起长大,是发小儿。
 
如果你对“京味儿”语言感兴趣,推荐你阅读老舍先生的《茶馆》。
 
05主题阅读
 
记忆中过年的味道还有哪些呢?我们再一起到其他作家笔下找找吧。
 
斯妤《除夕》(主要写了腊月二十九,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年饭的情景和那天作者一家的活动。)
 
陈鲁民的《年味》(文章从嗅觉、味觉入手,以细致的笔触写了过年的鞭炮硝烟味、酒香味、蒸馒头味、饺子味、写春联的墨香味等,展现了农家过年时的丰衣足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冯骥才的《花脸》(讲述年少的“我”喜爱花脸,在新年时买了一张关羽的花脸和一把“青龙偃月刀”,回到家人人见人人夸,“我”十分高兴,成了全家过年的小主角。后来,“我”不小心用大刀打碎了家里一只祖传的花瓶,因为是过年,当时躲过了一劫,但后来还是被爸爸教训了一顿。从此,我悟到一个祖传的道理:一年之中唯有过年是孩子们的自由日,这几天无论怎么去闹都不会立刻受到惩罚——这才是孩子们喜欢过年的真正原因。文章通过对“我”爱花脸、买花脸、戴花脸的过程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我”对英雄的崇敬,抒发了“我”渴望成为英雄的少年豪情,表达了童年时的欢乐和自豪。)
 
徐鲁的《何时再得压岁钱》(文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孩提时候得压岁钱的情景:“我们”急切讨要压岁钱,炕上的爷爷奶奶乐不可支地看着心满意足的满堂孙子孙女,“我们”一旦拿到了压岁钱,便呼啸而散,各自躲到一边数钱去了。寥寥数语,勾勒出祖孙间其乐融融的温馨情味。结尾时,作者在对童年欢乐的回忆中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感恩之情。)
 
迟子建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关于年货的记忆》(讲述家人各司其职置办各样年货中发生的趣事,回溯了自己关于年货的记忆,描写了故乡过年时的热闹氛围。文章的标题和结尾,都引用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作者以此表达了对过去故乡过年时浓浓年味的怀念,以及对现在故乡过年时人情味逝去的惋惜。)
 
06主题练写
 
以“年的记忆”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或者自制绘本。习作提示:先想好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儿,其他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儿。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