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表里的生物教学说课稿课案

时间:2023-02-06 六年级 浏览:

 六年级下表里的生物教学说课稿课案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表里的生物》。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01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要先谈一谈对于教材的理解:《表里的生物》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02说学情
 
只有了解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六年级的学生已基本适应高年级阅读教学,初步养成独立学习课文的阅读能力。学生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并不困难,但是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本篇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03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本单元教学特点、单元提示以及我对文本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蝎、蟋、蟀、蝈”等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表里的生物”指什么。
 
2.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探究。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04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1.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明确“表里的生物”的内涵。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05说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将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同时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法。
 
06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这一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通过大屏幕出示表内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我将进一步展开引导: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就让我们走进《表里的生物》去看一看吧。通过这样一段话进而引入今天的课题。
 
设计意图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意在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入文章的学习中。
 
2.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学生可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掌握。因此我做出如下设计:
 
首先我将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识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要注意圈点勾。学生读完后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读音和释义,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如:蝎、蟋、蟀、蝈……克服生字词问题后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不难概括出,文章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故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等阅读障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不仅能够培养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而且为后续深入研读、赏析品鉴做铺垫。
 
3.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这一环节我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我将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且找一找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通过朗读,不难明确,文章在描写人物时主要通过“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以及对“我”的心理描写。
 
接着我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我将以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句子,并且通过找出的语句分析“我”的形象。
 
问题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我”得出这一观点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通过抓住句子进行理解不难明确,这是“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体现出“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问题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画出文中的句子。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画出“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父亲不允许我动……因此心里很痛苦”等句子,并由此可见“我”是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问题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对父亲提出了哪些问题?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学生通过抓住“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我又问。”“我继续问: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我”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富有探究精神。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可以总结出文章中的“我”是个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的孩子,作者的这些特点都值得学生学习。
 
设计意图
 
这样的环节设置层层递进,学生深入文本,与文章产生近距离的对话,通过对文章具体语言的分析,了解了人物形象,也进一步学习了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拓展延伸
 
课程进行到这儿,我需要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我将设置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就“表里的生物的内涵”这一问题展开合作探究,思考“表里的生物”深层次的含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加之以我的点拨引导,可以得出,“表里的生物”不仅仅只是指“小蝎子”似的表芯,而且也表示“我”美好、珍贵的童年回忆。
 
设计意图
 
之所以这样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珍惜童年时光。
 
5.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总结。
 
2.作业:请同学们每人搜集五条有关“探索”的名言警句,下节课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再次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