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知识点

时间:2023-02-07 六年级 浏览:

 六下语文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知识点

 
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词语扩展:
 
“各~各~”式:
 
各形各色  各种各样  各式各样  
 
各色各样  各行各业  各家各户
 
“有~有~”式:
 
有声有光  有声有色  有模有样  有胆有识  
 
有勇有谋  有说有笑  有钱有势  有棱有角  
 
有理有据  有条有理  有血有肉  有情有义  
 
有头有脑  有始有终
 
 
 
课内词语:
 
腊月  展览  筝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句子解析:
 
1、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3、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6):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第二部分(7~12):写过年时热闹的情景。
 
第三部分(13):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问题归纳:
 
1、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答: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答: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基建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认同和喜爱。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