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图片
教材分析
图片
《腊八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单元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是沈从文于1925年在北京写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展现的是湘西农村腊八节的习俗,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本文属于前者。沈从文经常用回忆中湘西生活的景物事件来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加上湘西方言的使用,他的作品地方乡土特色异常浓厚。在《腊八粥》这篇文章中,松劲、孥孥、灶房等词句的使用可以体现出来。
课文以八儿对粥的渴望为线索,对话贯穿全文。主要写等粥和喝粥两个部分内容,等粥写得详细,喝粥写得简略。等粥部分可以分为四个场景:盼粥快熬好、说如何分粥、猜粥什么样、终于看到粥。通过写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展现腊八粥的诱人,更写出了八儿的童真、可爱,一家人的温情。
图片
教学目标
图片
1.自学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和详略安排。
3.体会细节描写,感受腊八粥的诱人和八儿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图片
自学准备
图片
1.朗读课文两遍,自学生字词。
(1)抄写生字五遍,组两个词,抄写词语五遍。
生字:腊 粥 腻 咽 匙 搅 稠 肿 熬 褐 缸 脏
词语: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粉碎 总之 染缸 解释 浪漫 奈何
(2)给形近字组词。
腊( )蜡( )
匙( )题( )
稠( )绸( )
肿( )忡( )
熬( )遨( )
褐( )渴( )
缸( )豇( )
(3)给多音字注音。
塞满 堵塞
难以下咽 咽喉
(4)按要求改写句子。
a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改为陈述句)
b八儿说:“妈妈,我吃三碗半,你吃两碗半。”(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2.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来历和作者沈从文。
3.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 写的详细, 写的简略。
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
一、猜作家导入
同学们,中国文坛人才辈出,名作家灿若星河。课前,我们玩一个猜作家的游戏。我描述一位作家,你们猜猜他是谁。
老舍: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他的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沈从文:他是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的作品有小说《长河》《边城》等。他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二、学首段写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作家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谁来说说腊八粥的来历?(腊八节这天要喝腊八粥,煮粥布施众人,较流行的说法是纪念佛祖的彻悟和得道,也有“纪念岳飞”和“朱元璋御赐”之说。)沈从文又是怎么写《腊八粥》的呢?听老师读第一段,说说在第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作者是怎么写出腊八粥的广受欢迎和美味诱人呢?我们一句一句细细读。(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写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似的沸腾”,闻到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时候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引人浮想联翩。拟人的使用,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脏六腑。)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这一段,写写你喜爱的美食吧。
三、精读品细节
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呢?等粥部分主要写了哪四个场景?(盼粥快熬好、说如何分粥、猜粥什么样、终于看到粥)
盼粥快熬好(2-8)
在这一部分你感受到八儿怎样的心情?从哪儿感受到的?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表现八儿的急切)
说如何分粥(9-12)
八儿是怎么分粥的?这部分语言描写的前后变化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细节刻画人物的内心)
猜粥什么样(13)
为什么要把八儿对粥的猜想写得这么详细?(对粥渴望,丰富的想象力与天真烂漫)
终于看到粥(14-17)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巧用拟人,变被动为主动写美食)
“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地叹气还在继续。”
“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锅内又叹了声气”
“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
回顾熬腊八粥的过程,作者一边写锅内腊八粥的熬制状态,一边写八儿的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将腊八粥的情状与八儿的一系列表现联系起来,用儿童的视角,拟人化的语言对腊八粥进行描写,让粥也有了灵气和生命力。
美味的腊八粥,让八儿喜得快要发疯的腊八粥,最后一家人吃的时候,沈从文虽然只用了两段来写,却也值得品味。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腊八粥与普通粥的对比)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一“靠”一“斜”一比喻,表现八儿吃得多)
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腊八粥与陈腊肉对比)
粥很美味,一家人很温馨。
沈从文曾经说:“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本文虽然写的是腊八粥,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在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这篇文章当中,除了八儿这个人物形象,你还能读出了些什么?
1. 妈妈对八儿的宠溺
2. 作者在写八儿,其实也是在写自己,写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渴望。
3. 腊八粥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印象,也让作者十分的怀念
同学们,沈从文22岁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谋生,不管是穷困潦倒还是功成名就,时时刻刻都思念着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生长,和这一切都分不开。几十年来,他对故土的这份深深的眷恋,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而又质朴,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那就是生活。那浓浓的情,那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也流露在字里行间。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梁实秋、王蒙笔下的粥,比较一下,同样的腊八粥,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
四、课外拓展读
自读内容:冰心《腊八粥》梁实秋《粥》王蒙《我爱喝稀粥》
思考题
1. 冰心的《腊八粥》以“腊八粥”为线索,主要写了哪三件事?(我的母亲纪念她的母亲,我纪念我的母亲,第三代孩子纪念总理)
2. 正所谓用心品味美食,品味百味人生。梁实秋不仅喜欢吃美食,而且对各种美食还颇有研究。他的这篇《粥》中写了哪几种粥?你对哪种最感兴趣?
3. 为什么王蒙对闽粤膳食中的高级粥“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
自读内容:沈从文《腊八粥》后半部分
五、美食小练笔
独立做一道美食,运用“巧用拟人,变被动为主动写美食”的方法,写制作的过程,注意语言的丰富性。
技巧提示:
1.把笔下的物体都看成是有生命的,让它们活起来,被动的变化就成为了主动的参与。
2.抓住事物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动词,让原本单调乏味的烧菜动作,变得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