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教材分析
《竹石》与另外两首咏物诗《马诗》《石灰吟》一同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且位于两首诗之后。本单元主题为“理想信念”,单元选文着重体现着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以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竹的品格。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基于前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咏物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自主批注阅读学习古诗提供可能。
同时,六年级也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能够较好地共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发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感受咏物诗的三重境界奠定基础。
三、设计理念
悟诗意、明诗志、晓文化,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我首先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整体性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知描写对象“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资料,在落实本单元学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此外,咏物诗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所以,本节课我力图巧妙还原意象,破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揭晓古诗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象,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激励与引导,以读促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循序渐进地发现古诗的“竹格”“人格”与“文格”。
四、教学目标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确竹子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拓展资料,深入理解古诗情感内涵。
3.背诵古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
五、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在回味中梳理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在班级通过释题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又在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共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竹石》,体悟诗情,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7页齐读古诗。
(主板书:竹石、郑燮;副板书:释、读、理、悟)
(二)聚焦诗歌,在诵读理解中感知“竹格”
1.交流“竹格”,指导朗读
师:通过前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竹石》也是一首——(生:咏物诗),要想深入学习咏物诗,体悟诗情,我们首先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笔下的事物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在诗中圈出能体现竹子特点的字词,并简单批注你的看法。
【预设1】
生:咬定、不放松——忠贞不渝(相机板书)
师:这个词选得好,“咬”将竹拟人化了,体现了竹根扎入地下的动态感和力量感,这是坚强有力的竹子,请你把竹子的力量读出来。(指导,再找两个读)
【预设2】
生:立根、破岩:——坚韧不拔(相机板书)
师:是啊,竹子柔软的根竟然毫不放松地咬在着贫瘠坚硬的岩石中,这一强一弱的对比,更显竹子的坚韧,请你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指导,男生女生读)
【预设3】
生:千磨万击、坚劲——顽强不屈(相机板书)
师: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是啊!竹不仅仅要经历雨雪风霜的摧残,还要经历严寒到酷暑季节轮转的考验。但是,竹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生存的机会,把这种顽强读出来。(还有谁想读,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预设4】
生:任尔——潇洒豪迈(相机板书)
师:是的,它不似李清照的海棠因“昨夜雨疏风骤”而“绿肥红瘦”,更不像孟浩然的春花因 “夜来风雨”而零落,他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读。
2.方法小结:见物是物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了竹子的特点,其实这也是我们学习咏物诗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物是物。想不想更深入地体悟这首诗?
(三)聚焦背景,在互动讨论中理解“人格”
1.查阅资料,理解诗情
师:语文书上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借助资料理解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提取信息,深入思考,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悟?
生:小组交流。
生:班级交流。
2.方法小结:移情于物
师:借助资料你们已经对这首诗有了根深层次的领悟了,此刻,我们由物及人,不仅读到了竹子的特点,更读到了作者的心志。这样的写法我们称之为托物言志。此刻我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学习咏物诗的第二层境界,就是移情于物。
(四)聚焦问题,在拓展学习中感知“文格”
1.启发思考,发现规律
师:还想更深入地体悟咏物诗吗?咏物诗的第三重境界是人物合一,结合诗文与板书猜猜什么是人物合一?
生:诗中写竹的背后,是一个鲜活的人格的闪现。而人格的特质全都融化在竹的意象之中。这是写竹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咏物诗的最高境界。
2.拓展阅读,深挖内涵
师:如果还不太理解也不要紧,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这是郑燮在辞官回乡路所作的。
生:乌纱掷去不为官,能罗萧萧两袖寒。撷xié取一支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师:诗中写到的潇潇也罢,清瘦也罢,秋风也罢,其实都是当时郑板桥心志的真实写照。一肩明月,为生民而清瘦;两袖清风,因百姓才萧萧。我们可以这样说,这就是人竹合一的典型写照。郑燮爱竹,其实是诗人爱君子也!(板书:君子)
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常引竹自况,他们不仅爱竹子的飒爽英姿,更是爱竹子的铮铮傲骨。如白居易在 《题李次云窗竹》 曾这样说——
生: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师:在洁白的雪里,竹子傲然挺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朴实无华、坚贞不屈的品性使世人为之倾倒。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曾说——
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师:竹子代表着特殊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恰恰代表着诗人刚正不阿的性格。“竹”在汉语的世界里就成了一副清雅的画、一首坚韧的诗、一种不屈不挠的中国文化。带着对这首诗的多重领悟我们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
(五)总结提升,在梳理中尝试背诵
1.梳理内容,总结方法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词析句,见物是物,了解竹子的品格、通过查阅资料由物及人,移情于物体悟作者的人格,最后我们拓展学习了与竹有关的诗词文化,感受竹人合一的文化品格。
2.升华情感,背诵古诗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更多的咏物诗,把更多的文化精神刻入心间,融入血脉,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最后,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新理解,带着对郑燮崇高敬意一起来尝试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