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
4.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童年的趣事是人生的珍宝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主要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本文不仅语言生动有趣,而且内容前后衔接自然,一步一步地把“我”对父亲的表的“认识”展示出来。
三、作者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四、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脆:cuì(清脆、干脆、脆弱)
拦:lán(拦住、拦路、阻拦)
玻:bō(玻璃)
璃:lí(玻璃)
恶:è(恶意、恶习、罪恶)
怖:bù(恐怖、可怖)
五、多音字
曲:qǔ(歌曲)qū(曲折)
恶:è(恶人)wù(厌恶)
蜇:zhē(蜇伤)zhé(海蜇)
蒙:mēng(瞎蒙)méng(启蒙)měng(蒙古族)
六、近义词
洪亮——响亮 和谐——和睦 坚硬——坚固
单调——贫乏 增加——增添 神秘——神奇
轻易——容易 请求——恳求 呈现——浮现
拒绝——谢绝 丑恶——丑陋 恐怖——恐惧
七、反义词
洪亮——沙哑 坚硬——柔软 单调——丰富
拒绝——接受 丑恶——美好 自动——被动
八、理解词语
三弦:弦乐器,木筒两面蒙蟒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铉。
和谐:配合得适当。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单调: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呈现:显出;露出。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
第二部分(10-21):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一个小蝎子,不许“我”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想。
十、句子解析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交代没有工厂,没有听到过机器的声音,为自己认为表里有生物做铺垫。
2.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得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能够打开那块表看个究竟。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这句话表现了“我” 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奇心得到满足时的紧张心情。
4.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体会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我” 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
十一、问题归纳
1.“我”好奇的是什么?有什么发现?
“我”好奇的是父亲的表秒针会走,还会发出声音。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表里的世界,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表,他的话证实了“我”表里边有个活的生物的猜测没有错。
2.为什么“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听到过机器的声音。听到的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和三弦的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作者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充满了童真童趣。
3.从对“我”的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是一个天真可爱,好奇心、求知欲极强的孩子。
4.“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作者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我”的天真无邪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