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时间:2023-04-07 六年级 浏览:

 江上渔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
 
    掌握“江、但、出没”等字的意思。
 
    理解本诗采用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吟诵法。
 
    合作探究法。
 
    面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走进作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1015年,其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1043年,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被贬出京。1052年,改知颍州,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
 
三、吟诵古诗
 
1.读诵古诗,熟悉内容。
 
2.根据背景,初步理解。
 
      江南水乡的渔民以捕鱼为生,鲈鱼的鲜美让人趋之若鹜,但这一点却在无形中加重了渔民的辛劳,这首诗反映的应该是此地的社会现实。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从小对江南渔民的生活现状知之甚深。当他看到江上的吃鱼人和在浪中穿梭的渔舟,不禁想到鲈鱼之美是靠捕鱼人的辛苦换来的,便创作出言简义丰、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表达其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关心。
 
3.再次吟诵,体会感悟。
 
4.解读题目,加深理解。
 
“江”即指长江,在古诗文中,用“江”而不具体说明具体江名者,一般指长江,就像“河”即黄河一样。
 
   “渔者”即捕鱼之人。
 
诗题一作《赠钓者》,意在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表达对出没于风浪之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以及对“只爱鲈鱼美”的来往客人的劝诫之意。
 
5. 三吟背诵,逐字理解。
 
[1] 江:即长江,意寓最大的江。
 
[2]但:只。
 
[3]鲈鱼:意寓美味。源自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汉书》载西晋张翰(江苏吴江人)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怀念家乡莼菜、鲈鱼,作诗《思吴江歌》(又名《秋风歌》):“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后张翰弃官回乡。《世说新语笺疏》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2]君:你,即对对方的尊称。
 
 [4]一叶舟:渺小。
 
[5]出没:若隐若现。
 
[6]风波:波浪。意寓危险、困难。
 
 四、深入理解
 
1. 理解对比。
 
 全诗通过将“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吃鱼人”和“捕鱼人”的两种生活状态进行强烈地对比,江上渔舟出没在滔滔风浪之中,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捕来鲜美的鲈鱼供舟中饮酒作乐的吃鱼人享用,反映出鲈鱼得来不易以及捕鱼人的辛苦付出,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关切与同情。
 
2.体会入声
 
这首诗有“一叶”“出没”四个入声字。“一叶”读高读短,突出了渺小的感觉。“出没”短读,强调了速度快,将小舟在风波中一出一没的快速感与危险感表现了出来。
 
3.吟咏韵字
 
 这首诗的韵字是“美”和“里”,押的是上声“纸”韵,给人一种婉转温柔之感,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对渔民的关怀与同情。
 
4.把握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体察民情,刺时叹世”。
 
 当时的江南是富庶繁华之地,社会相对和平安定,范仲淹却能够在这和谐的景象之中发现问题,表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疾苦的体察。这首诗不仅揭露了世人享受安乐生活的背后,依然有很多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谋生的社会现状,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与关心。诗中“但爱鲈鱼美”一句,其实还暗含了对江上吃鱼人的规劝之意,希望世人不要只爱鲈鱼的鲜美,也要多关注一下捕鱼人的艰辛。全诗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展露无遗。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