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时间:2023-04-07 六年级 浏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       自由读诵文本,熟悉内容。
 
2.       走近作者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与秦观合称“二观”。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奉诏作词,被高太后以亵渎神宗之名被罢职,世称“王逐客”,此后为平民至其终。王灼《碧鸡漫志》评价其词道:“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3.       读诵、听诵,了解背景。
 
晚春时节,好友鲍浩然从客途返回在浙东的家乡,这首词正是王观在送别好友鲍浩然时所作。他把离别之情与惜春之意融合在一起,更加表达出了对朋友的依恋和对好友的祝福。
 
4.       听吟、跟吟,进行题解。
 
“卜算子”,词牌名,又叫“卜算子令”“楚天谣”“眉峰碧”“百尺楼”等。北宋时期盛行此曲。清朝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唐骆宾王诗好用数名,人称为‘卜算子’,词取以为名。”清朝万《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卜算子”为双调小令,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其中,在偶数句用仄韵,奇数句句末用平声字。
 
“鲍浩然”,生平不详,是词人的朋友。
 
“浙东”,北宋时期行政区“两浙东路”的简称,所辖即今浙江东南部地区,多认为是鲍浩然的家之所在。
 
“送鲍浩然之浙东”即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回家乡,其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和美好祝愿。
 
三、反复吟咏,理解词意。
 
1.理解字义,把握意象。
 
1)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眼波:意喻思念。
 
2)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眉峰:意喻愁绪。
 
3)行人:出差在外的公职人员,这里指鲍浩然。
 
4)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很远的地方。盈盈,形容仪态美好。意喻无法传递的思念。《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才始:方才。
 
6)春:意喻美好的事物或青春、生命。
 
2.体会入声,体悟韵字,理解诗思。
 
1)体会入声
 
上片中的入声字“欲”短读,强调意念之强,表现了对好友前途的关心。
 
下片中的入声字“若”短读,强调假设之意,突出希望好友能够赶上江南的春天,有惜春之情,亦有不舍之意。
 
2)体悟韵字
 
这首词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韵字为“聚”“处”“去”“住”,为去声“遇”韵和上声“语”韵通押,在古代,韵母读音近似为“u”,多有绵长、延展之感。用去声韵时,多有坚决、明确之意,用上声韵时,则多有细小、亲密之感,表现出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理解诗思
 
这首词上片咏送别之景,下片抒依依惜别之情。
 
四、把握修辞,体会主旨。
 
1. 把握修辞。
 
这首词中运用的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
 
 作者以人的眼波和眉峰来比喻好友归途中的山水,将自己对好友归途的远眺、自己的别情与山水相融合,既表现出了归途之漫长,又表现出作者克制的离情与不舍,这个比喻新而不俗,富有真情实感。
 
同时,把春拟人化,表达了惜春、恋春之情。
 
2.体会主旨。
 
这首诗的主题是“伤春离别、同道互励”。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上片巧妙设喻,以眼波喻水,以眉峰喻山,以轻松活泼的语调将好友鲍浩然归家时的山水行程表现得妙趣横生,在状景的同时也将作者对好友的无限眷恋与深切挂念表现了出来。下片直抒别情,将春天的逝去与友人的离去相结合,既饱含了惜春之情,又富蕴了不舍之意。最后作者通过假设回归故乡之后正逢春天,就一定要与春长住的表达,对好友送上了最美好的祝愿。同时,词表达了深深的伤春、惜春之情,对春天的珍爱也就是对生命的珍惜。整首词情真意切而不落俗套,抒离别之情而不伤感,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表现得非常到位,既有不舍,又有真挚而美好的祝福。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