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彭才华老师这堂课从南到北,从2016年到2018年估计上了不少于一百次才塑造出这节课,当然是誉满教坛;
有老师这样描述这堂课:
彭才华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幽默且富有热情、激情,课堂氛围活跃轻松!初读环节,彭老师有趣地解读了"翁媪"、"相媚好"和"亡赖",寓意于象,学生越读越投入。"知人论诗"环节,引入了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并豪情诵之,学生动情于词人爱国的同时再去猜想词人写《清平乐·村居》时的内心世界。老师最后把主题升华到:国家强大溪水才能长流,溪水长流幸福才会长久。学生再朗读、共情,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感受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国家安定的期愿。课堂到了尾声,老师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已然是"无声胜有声",学生"知"人,更知"情"!彭老师独特的设计使人耳目一新!
也有老师这样描述这堂课:
彭老师把课堂留给学生,学生自读自悟诗词韵脚的规律;抓住关键词“亡赖”结合古今异义理解词义;借助偏旁和男女生彼此诉说理解“翁媪”的“相媚好”,课堂气氛盎然;换词对比朗读感悟“溪”一词的妙处,篆书“溪”再次对文本解读;拓展阅读感悟一心装满园,家是最小国的道理。高雅的审美情操、广阔的文化背景、收放自如的教学策略给学生全方位的精神塑造!
【我的观课反思】
从这堂课中,我的觉得:彭老师深得师父王松舟先生的精华,诗意语文的得到完美的呈现。《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有一句话这样讲: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写作离不开起承转合,同样,一堂课也有起承转合的。下面阐述的是起承转合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第一板块:起
主要是通过提取关键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意思与意趣———祥和的家
这首词中,哪些词语让你一下就看出这是“村居”,是农村、是乡下的“家”?把这些词圈出来
交流方式,采用了词语呈现、反复朗读。
师:(出示词语)相媚好 亡赖 剥莲蓬
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词语读出画面感来。
师:这个溪边人家哟,虽然茅檐低小,但风景优美,孩儿孝顺,这日子多么开心,多么滋润啊!让我们带着这份感觉读这首词来。
师:这样的安宁惬意,这样的经典诗词,我们应该珍藏在心底。请同学们打开工作纸写下来。
第二板块:承
借助关键词语的画面感,引导学生深入到词语后面的故事情境和人物心境上。
师:正是这些词,给我们传达了农村、乡下的感觉。我们以后学诗词,就要像这样抓住一些特别的词语,去想象,去感悟。
师:看到这些词,老师有个疑问。大家看,(板书:溪)这个“溪”字用了几次?
第三板块:转
课至此,学生情绪已经被充分调动,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课的“东风”,便是那“人曲合一”的音乐。于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使用了音乐。
一个小小的“溪”字,原来隐藏了这么多秘密。同学们,
我们今后读诗词就应该像这样,好好咀嚼每个字、每个词
师:是的,这便是长流的溪,清澈的溪,安宁的溪!眼前这户人家,世世代代与这溪水相伴,他们的日子祥和安宁,其乐融融!词人辛弃疾禁不住内心的喜悦,连用了三个“溪”字,让这一切完整而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多美的意境!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到那户溪上
人家去走走吧。(配乐)青草铺溪上,锄豆在溪东,卧剥在溪头,这长流的溪水哦,曲曲折
折,叮叮咚咚,一年四季,总在潺潺流淌,绵延不息。而住在这里的人家,多么祥和,多么安宁———
带着文字的画面感,学生走进音乐;带着音乐的情味感,学生重新回到文字。又一次将学生的心灵触角引向课外。
这是辛弃疾同一时期的作品。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猜猜这首词大概和什么有关呢。
第四板块:合
课近尾声,两位都采用诗歌的方式提炼主旨、升华情感,留给我们的是那无尽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此刻,我们想象一下,当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看到眼前的这一户人家,日子如此安
宁祥和,其乐融融,当他提笔写下《清平乐·村居》,(出示书法作品《清平乐·村居》)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师:(板书:国)小溪长流,则小家安宁;小家安宁,则大国安定;大国安定,小溪方能长流。如此,溪在家宁,家宁国安。(板书:安)这便是辛弃疾梦想的———国家!下课
。(歌曲《国家》响起,歌词浮现: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