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评课稿听课笔记

时间:2022-07-08 三年级 浏览:

三年级上册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评课稿听课笔记


我是第一次教,胆颤心惊。教此课,我不能只教这个内容。安徒生为什么要创作这篇童话?我在《安徒生童话全集》中找到这样的资料:

这篇童话发表于1846年的《丹麦大众历书》上。安徒生在他的手记中写道:“我在去国外旅行的途中在格洛斯登城堡住了几天。《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在那里写的。我那时接到出版商佛林齐先生的信,要求我为他的历书写一个故事,以配合其中的三幅。我选了以一个穷苦小女孩拿着一包火柴为画面的那张画。”这幅画出自丹麦画家龙布(T. Lundbye,1818-1848)的手笔。

关于安徒生的这一童话创作,还有如下的资料: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格洛斯顿城的朋友们再三邀请安徒生去那里过圣诞节。安徒生兴冲冲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顿的马车。在格洛斯顿城,他看到马路旁挂着“欢迎安徒生先生到来”的条幅,书店里摆满了他创作的童话。安徒生的马车在格洛斯顿的街道上缓缓前进,他要体会一下城市里的圣诞节气氛。

然而,就在热闹的街道尽头,他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手臂上挂着一个篮子,背着个瘦弱的婴儿,有气无力地乞讨着。不远处,一个只有五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卖火柴,她的手都冻僵了。可是,路过的人已经不多了,金发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没有卖掉。安徒生回去以后就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复习导入

1、板书回顾:寒冷、贫穷、饥饿、孤苦

2、小女孩不敢回家,为什么?

——因为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会被爸爸打。(挨打)

——因为小女孩家里的房子有很大的裂缝,要用草和破布堵住。(家徒四壁)

小结:从文中找句子,来认识小女孩,感受她的生活。

3、五次划火柴

(1)大火炉 (2)烤鹅 (3)圣诞 (4、5)奶奶

 

二、围绕“划火柴”,展开想象

·想象的方法点拨:联系上文的句子,得到启发进行想象。

1、大火炉

(1)朗读相关语句

①描写温暖的语句: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②描写寒冷的语句: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2)结合这些语句,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会想些什么?

——我的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现在终于可以暖和一下了。

——有了大火炉,好像把我带到了温暖的春天。

——好暖和,好暖和!让我把它带回家,让家人也一起暖和一下该多好啊。

——多么暖和的大火炉啊!我先把我的小脚暖和一下,再把它搬回家,这样的话家里就会像春天一样温暖。(组合前面几位学生的发言,说得更流利完整。)

(多花时间点评前几位学生的发言,为后面的学生表达提供扶手。)

 

2、烤鹅

(1)朗读相关语句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沙那么透明……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2)此时她会想什么?(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可以联系前文。)

——哇!好香的烤鹅啊,终于可以填饱肚子了。

——这只烤鹅看起来真好吃!如果我把它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多好啊。

——我们一家都可以填饱肚子了。

 

引:身体变暖了,肚子填饱了,此时小女孩会想些什么呢?

 

3、圣诞树、奶奶

(1)朗读第7自然段。(老师引读、共读,帮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

(2)“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这颗“星星”指的是谁呢?

——小女孩。(作者的暗示)

(3)为什么小女孩每次只划一根火柴?最后划了一大把?

①为什么只划一根?找到相关的语句。

——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他。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其中,“终于”一词,体现了她再三思考,舍不得。)

②朗读指导:“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停顿,语气,重音)

 

③现在,她把一大把火柴全点了,说明什么?

——说明她很喜欢奶奶。

——说明她很喜欢她的奶奶,她想把奶奶留住。

师引:是啊,与前面的大火炉、烤鹅、圣诞树相比,奶奶是——最重要的。所以此时她不顾一切,划完了所有火柴。(板书箭头:一个比一个重要。)

(4)学生站起来,朗读第8自然段。

(5) 老师接读第9自然段。

师:为什么小朋友们为我鼓掌?

——从老师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奶奶的不同,比以前更美丽。

——通过老师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她们真的飞走了。

 

三、探讨小女孩的结局:幸福?可怜?

1、作者是这样一层一层地来写。最后奶奶把小女孩带走了。这意味着小女孩怎样了?

——小女孩死了。

师:作者通过不断的暗示,让读者体会到小女孩的结局。

 

2、理解两个“幸福”。

①朗读最后一段。

②曾经的“幸福”,指的是什么?

——大年夜的完善,小女孩擦亮火柴看到的一切。

第二个“幸福”,指的是什么?

——小女孩死了,她再也感受不到人间的痛苦。

——小女孩见到了奶奶。

 

3、到底小女孩是可怜,还是幸福?

——幸福:小女孩在天堂和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

——可怜:因为一切都是幻觉。

——可怜:世界上没有天堂,都是自己的幻觉。

——幸福:她留住了自己的奶奶。

……

小结:将来再读到这个故事,或读到更多的故事,也许会有新的收获。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