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秋的声音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0 三年级 浏览: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秋天具体可感的声音,所以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再一次体味秋天特有的情。

课文第1、2小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的邀请,接着描写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体描述声音。我对学生说:“你看诗中作者把秋天的声音写得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韵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抒发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声音。”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看到孩子们沉思,我很高兴,知道他们在回味自己曾经感受到的秋意,在进行思考,组织语言。不一会儿,商依然不自信地举起了小手。我送给了她一个微笑,鼓励她做了第一位小诗人:

听听,

秋的声音,

小蜜蜂振动翅膀,

“嗡嗡”,

是和花朵告别的歌韵。

 

有了商依然的示范,更多的孩子举起了小手,石欣雅说:

听听,

秋的声音,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

“呱呱”,

是和荷叶告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秋风吹动叶,

“刷啦刷啦”,

是树叶和大树告别的歌韵。

……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更多的孩子举起了小手,学生的思维又如同一片火花去点燃另一片,一直延伸到下课,学生们还在围着我,给我说:“老师,我也想好了,你提问我吧。”

总之,教完这课以后,我的收获颇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辟各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时我们觉得孩子们不回答问题,应该是教师引导的方向或是提出的问题不合适。


教学反思二:

教学之前,我看了一些名师谈的单元统整教学思路,建议先教这一课《听听,秋的声音》,直接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到来,秋天独有的景象和征兆。

因此,我最先讲了《听听,秋的声音》,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后一直在反思,我感觉到,是我教得太难了。

一、应准确把握课文的功能定位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是这样写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这里面已经明确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能够发挥想象,交流听到的秋的声音。

由于我没有很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贯彻好这一目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拔高了学习要求,一味地让学生想象面,描述画面。

举例如下: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唰唰”,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在教这一小节时,我说:“读到这些秋的声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叶子是怎么掉落下来的?黄叶离开大树会对大树说些什么?”

这些问题都太突兀,学生的回答也苍白无力,没有一点美感和韵味。

或者说,这一节出示的声音、画面、语言就在那里了,我们都能感觉到,再来二次加工描述,就真的是味同嚼蜡了。

二、应准确把握课文的文体类型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整首诗内容简洁明了,形式整齐鲜明,主题突出。

与古诗相比,这首诗还是比较直白的。所表达的内容或意味,都可以从诗句里面直接体会。

要相信,孩子能读懂能明白诗句的意思。

但是,在教学中,我为什么非要把一首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诗歌变成一句句大白话呢?

我能够感受到,学生能想象、能听见各种秋的声音,但他们就是说不出来,说不出像课文里那么优美的诗句来。

想象画面是一个好方法,但不是每首诗、每篇课文都适合。

想象画面需要酝酿,需要铺垫,需要情境,需要有抓手(着力点),需要有丰富意味和深厚内涵的文本,激发出不同层面的内容和表达。

三、句式仿写难度要适中

很多教案都会设计这样一个板块: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能不能模仿课文前两小节来写一写你听到的秋声。

我当然也增加了这一个板块,只是没有在课堂上实施。主要是都在想象画面那里兜圈子,耗费时间了。

但是,我和同学们讨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刚开始,他们也想不到、说不出来。后来,经过引导,我们总结出不一定非要是自然界中实在的声音,想象的声音也是可以的。

陆陆续续就说起来了:苹果啪啪落地的声音;石榴咧嘴笑的声音;桂花开花的声音;稻子收割的声音;风吹麦浪的声音……

我没有让同学们按照课文的句式来说,一来时间不够,二来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还是会有畏难心理。

在我们的知能练习册上,刚好(必然)有一道仿写练习题。同学们的作答足以证明想象力和表达力都是不错的。经过酝酿和沉淀,写下来的可能比说出来的更成熟、更完善。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