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司、庭”。
2.初步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用词特点,朗读“气断声连”之感。
3.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单音节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语及句子的理解,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有什么不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做个游戏,请看画面快速猜成语,《曹冲称象》《孔融让梨》《闻鸡起舞》《凿壁借光》,这样的故事都是祖先记载下来留给我们的财富,但是,古人的书面语言和我们的语言不一样,我们的书面语言就叫现代文,古人的书面语言称之为文言文。
比如:1.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三字经》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
4.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或者说:哪位同学愿意把“司马光”这三个字认真书写在白板上?)
强调:司马光的“司”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关注半包围结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第一笔横折钩,第二笔的横要稍稍出头一点,“口”的起笔在框的外面,要写得稍扁一些。师强调“司”是平舌音。)
5.同学们,司马光姓司马,司马是复姓,名光。齐读两遍课题。
6.关注题目右上角的①,是注释,所以学懂文言文,必须借助注释来理解。
二、整体感知,初识古文。
1.让我们坐上历史的车轮,一起穿越到900多年以前,和古人一起走进文言文,请大家翻开课文,捧起书来,听老师读。
同学们,古文读时需要“声断气连”,看着屏幕,跟老师读。
1. 教师逐句领读,点名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较难读,点名读,开火车读。
3.请同学们自由把文言文读两遍,注意:把字音读准了,把停顿读对了。
4.(逐步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感与意蕴感)谁愿意读一读,同学们听听他是否把文言文的字音读准了,把停顿读对了。点名两三个同学读,齐读,不同形式的读。
三、图文结合,理解古文。
1.看图悟意。
(1)同学们,你读懂它的意思了吗?(课件图片)群儿戏于庭。 这句话中讲到了谁?(群儿)
在干什么?(玩耍)强调“戏”是玩耍。突出“戏”读一读。
在哪里游戏?(庭院)讲授“庭”的写法。
如果是戏于林呢?戏于田呢?如果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呢?
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有什么发现?(1.文言文单字成词,现代文双字成词,所以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2.还可以调换词语的顺序理解文言文。)
生读一读。各种形式的读。(读出欢快的语气)
师:孩子们,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正当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
(课件图文结合)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不同形式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3)释义:“登”爬,讲授“登”的写法,和“凳”区分,教师相机解释“瓮”(口小肚大的陶制品,缸是瓷制品)。“跌”摔倒。讲授“跌”的写法。强调“没”是多音字。
这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瓮里装了水?从“没”读出瓮里装满了水。鼓励学生结合图画用现代文表述这句话。
(4)多么危险的情况啊!师相机板书:儿 登 跌 生再读一读。
(5)孩子们是怎么做的?(课件)众皆弃去。(弃:丢下。去:离开。)
(6)众皆弃去。这句话讲的是谁?(除了司马光以外的孩子)师:从哪里看出来?---联系下文。
(7)除了掉进水中的孩子和司马光,其他孩子做了些什么?(联想,联系前文的学习方法。)他们管掉在水中的孩子了吗?在他们非常慌乱的时候,谁站出来了呢?(司马光)司马光做了什么?光 持石击瓮 破之,“持石击瓮” 拿着石头砸瓮,“破之”打破瓮,“之”指代瓮。引导学生说出句子意思。
师:同学们,这就是故事的经过。
(8)司马光在关键时刻采取了机智的做法,和前面的 “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哪一句写得最为精彩呢?板书:(光 持石击瓮 破之)(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
(10)你知道司马光是怎么救下伙伴的吗?(光 持石击瓮 破之)学生试着演一演。
(11)他就是这样救下伙伴的:(光 持石击瓮 破之)
(12)结果就是----儿得活。(读出高兴地语气)(被
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同学们,文言文的意思明白了,读其来会更有韵味,放声来读一读吧!(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读出了古文独有的韵味和感情,也可带上动作。)
2.读文想画面。
(1)默读古文,边读边想象故事呈现的画面。
(2)交流“我”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中国电信吧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做成了精美的电
话卡,又名“击瓮救友”。让我们用文言文来讲述画面的内容吧。
3.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不同。
师:全文只有短短两句话,30个字,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眼前,大家交流体会一下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有什么不同?
1. 简洁明了,字少意丰(言简义丰)。
2. 文言文一个字一个词(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文以双音节词为主。
四、深入探究、理解主题。
1. 此刻,如果你是哪个被救的孩子,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
2.如果你是周围的人,你又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呢?
(相机总结出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不做危险的事情,懂得保护自己。)
(板书:机智、沉着、冷静 )
3. 这样的孩子,在关键的时刻,危急的时候,没有放弃同伴,能够想办法救同伴,真的是难能可贵啊,这样一种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大家希望和力量。(本单元的主题)。
4.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五、讲一讲----丰满形象。
师:好多同学都能轻松并且读出或背出了古文独有的韵味和感情,正因为司马光自幼好学、天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后来他才成为------
出示课件:(资料宝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二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开始做官。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六、读一读,延生课外。
(一)刚刚我们认识了机敏过人、遇事沉着的小男孩司马光。下面这则文言文,介绍了另一位聪慧过人的小男孩---文彦博。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文彦博
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
【注释】[少时]小时候。[谋]商量。[之]指球。[遂]终于。
1. 借助注释,试着用学习《司马光》的方法,根据意思
读好停顿,在文中画出停顿符号。
2. 你读懂大意了吗?文彦博小时候和一群小伙伴玩时,
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用文中的原话说出起因,经过,结果。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注释】
●故[ɡù]:原因
●者[zhě]:的梨
【译文】
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1. 这段话认为小朋友们从小就要具有什么样的品性呢?
2.请用现代文生动具体的叙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司马光
群儿 戏 于庭 (起因)
一儿 登 跌
光 持石击瓮破之,水迸,(经过)
儿 得活 (结果)
机智、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