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时间:2022-12-10 三年级 浏览:

 三上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会写的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结构 组词及造句
duàn 左右 断定  断开  我断定这事就是他干的。
chǔ 上下 楚国  清楚  你应清楚自己的弱点。
zhì                上下 至于  至今  至今没有找到有关他的线索。
ɡū 左右 孤单  孤独  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孤单。
fān 左右 帆布  帆船  帆船在暴中倾覆了。
yǐn 左右 饮料  饮用  运动后不能乱喝饮料。
chū 左右 初中  当初  我不后悔当初选择离开。   
jìnɡ 左右 眼镜  镜片  他带着一副大大的眼镜。
wèi 独体 未来  从未  我一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半包围 磨灭  磨难  经历了磨难才能品尝到甘甜。
yáo 半包围 遥远  逍遥  现在离我的梦想还很遥远。
yín 左右 银色  金银  月光给大地镀上一层银色。
pán 上下 盘子  果盘  他把食物堆放在盘子里。
会认字 “未、磨、盘”见“会写的字”
抹  mǒ   涂抹  抹去    宜 yí   便宜  适宜    庭 tínɡ  庭院  家庭
亦yì 人云亦云 不亦说乎
多音字 抹  mā  抹布  抹澡               磨   mó  折磨   磨难  
mǒ  涂抹  抹黑                    mò  磨坊  石磨
mò  抹额  转弯抹角
 
课文解读之《望天门山》
主要内容:
《望天门山》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诗人的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字词解释: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出:突出,出现。
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大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诗文简析: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重难点:  
1.为什么是望而不是看天门山?
  “望”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自由、豪迈、奔放、洒脱、无拘无束、新鲜喜悦等。
4.你认为哪个字表达出了诗人的这份情感?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而且蕴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课文解读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主要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字词解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古诗大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诗文简析: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第一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写雨天的山色。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淡妆浓抹总相宜”不仅是对西施的赞美: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也是对西湖的赞美,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
重难点:  
1.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西湖的天气是怎样变化的?
    诗人在西湖游乐时,起初是阳光明丽的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2.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
   激动、兴奋、高兴……
3.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
① 二者同在越地(今江浙一带),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阿诺多姿的阴柔之美;② 二者都具有天然美,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出美的风姿;③ 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赋予西湖生命之美,新奇别致。
 
课文解读之《望洞庭》
主要内容:
《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字词解释:
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古诗大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文简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重难点:  
1.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白银盘”指的是平静而又清澈的洞庭湖面。“青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青山。
课外拓展: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