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单元目标*
导语: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目标: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关于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写成诗一样的寓言。
伊索寓言:很多是关于动物的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先秦时期,年代久远。
特点:寓言是蕴含着道理的小故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第6课与第5课《守株待兔》有什么异同?
——不同之处:
①一篇是文言文,一篇是白话文。(语言的角度)
②一篇短,一篇长。(篇幅的角度)
③一篇写在古代,一篇写在当代。(时间的角度)
④守株待兔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后人归纳成一个成语,一直被运用。
——相同之处:
两个寓言故事都包含了一个道理。
(这个部分学生梳理得非常好,大大超过我的预想。部分孩子的思维极其活跃,而且精准。)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课题
指导书写“陶”、“罐”:注意左窄右宽及偏旁。
2、交流课文内容,疏通生字词语
(1)陶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陶罐经常受到了铁罐的奚落。【奚落:用尖锐的话说别人的短处,让人难堪。】
——陶罐很谦虚,能容忍铁罐。(找到相关的句子)【谦虚】
——陶罐心胸很宽广。
(2)铁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铁罐非常骄傲。【骄傲:近义词是傲慢,反义词是谦虚。】
——铁罐对陶罐很轻蔑。【轻蔑:轻视】
——铁罐很小气。
——铁罐觉得陶罐十分懦弱。【懦弱】
(3)讨论:懦弱和谦虚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谦虚是褒义词,懦弱是贬义词。
——意思不同,谦虚就是不骄傲,懦弱是胆小,不敢反抗。
(4)补充词语
【覆灭】复里面是一个“日”,本意是太阳又一次升起。
【废墟】坍塌的建筑物。
(5)读读,记记
奚落 轻蔑 懦弱 覆灭
谦虚 骄傲 傲慢 废墟
三、精读课文
1、朗读1-9自然段(第18页)
2、进一步看出铁罐是个怎样的人?
——看不起别人:傲慢、骄傲;自以为是。
3、从哪里能看出铁罐自以为是?
——说话时的标点符号:感叹号
——对陶罐的称呼:陶罐子,东西;而陶罐称呼铁罐为:铁罐兄弟。
4、分角色朗读
5、归纳对比
陶罐
铁罐
对彼此的称呼
“铁罐兄弟”
“陶罐子”
本身的特点
易碎
不易碎
许多年过去了
还在
没见到
6、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铁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蚀,而陶罐在土里能长久保存下来。
7、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要小看别人;不要骄傲。
——万物皆有长处、短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朗读1-9段
2、对于陶罐和铁罐,你有没有产生新的想法?
——提出疑问:为什么铁罐要这样说陶罐?
——对别人的问题进行猜测:可能铁罐羡慕陶罐太漂亮了。
——铁罐很暴躁,陶罐比较温柔。
二、精读课文
1、朗读10-17段(第19页)
2、理解:翻来覆去
——翻来翻去的意思,说明花了心思找了很久,没有找到。铁罐在地下已经腐蚀了。
3、回顾寓意
每个事物都有长处,短处。不要因为一时的长处而觉得自己了不起,放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说不定不算什么。而别人的短处,放在长远来看可能也不一定是个缺陷。
4、交流新的感受
——我有点感动。尽管铁罐奚落陶罐,但是多年后当陶罐找不到铁罐的时候,会很伤心。(小龚)
——柔软的东西未必永远柔软,而看似坚硬的东西不一定永远坚硬,可能多年后就消失了。(小于)
——陶罐是很宽容的。多年后陶罐还惦记着铁罐,要把它找出来。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三、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
1、快速阅读故事
2、北风和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要和对方做攀比,还很骄傲。
——北风很输不起。(越是骄傲的人越输不起。)
——两篇文章都是两个人物,还有一些次要的人物:人们。(写法、内容和角色安排的角度)
——北风和铁罐的脾气都比较暴躁。
四、说话训练
课后习题: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指导:省略对话,简单归纳。
——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铁罐嘲笑陶罐懦弱,陶罐与他争辩,但铁罐十分暴躁。陶罐想和他和睦相处,但铁罐却要把它碰成碎片。
评:加上结局就更好了。
——国王的柜子里有一只陶罐和一只铁罐,骄傲的铁罐常常奚落陶罐。有一次,铁罐又奚落陶罐,问他敢不敢碰自己。陶罐易碎,所以不敢碰铁罐。铁罐说陶罐是个懦弱的东西,陶罐想争辩,铁罐却让他住嘴,还想把它撞成碎片。过了好多年,铁罐和陶罐都被埋在了土里。人们发现了陶罐,而铁罐却找不到了。
感受:
1、字词链接课文内容
这篇寓言故事的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但其中的词语却较难理解。因此,朱老师借助对陶罐铁罐的印象这一话题,在语境中进行学习新词。同时,在对词语意思的辨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角色形象,也有助于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多角度交流感受
朱老师常常引导学生,别人说过的我还可以说,别人没说过的我更要思考。比如本课与前一课《守株待兔》的异同比较;对陶罐与铁罐的印象;对于故事道理的深入理解等,学生在老师的提问和评价的引导下,逐渐拓展角度,涌现了更新鲜、多元的思考。
当然,多元的思考也需要老师提供空间。老师不过多剖析内容,而是以读促讲,再简单提取关键词,呈现在板书中,比如陶罐与铁罐之间彼此称呼的对比,本身特点的对比,多年之后结局的对比等,引导学生横向看,纵向看,读后再读,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和想法,逐渐启蒙学生的辩证思维。听这样的课时,更会觉得学生的回答是宝藏,是惊喜,是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