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目标
1、认识“屠、曈”两个生字,读出诗歌热闹喜庆、积极向上的情感,能背诵诗歌。
2、运用已学方法理解诗意,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情景,感受春节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3、初步了解宋诗理趣的特点,懂得诗人借此诗寄托了自己希望变法成功、国富民强的政治心愿。
教学重点
运用已学方法理解诗意,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情景,感受春节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宋诗理趣的特点,懂得诗人借此诗寄托了自己希望变法成功、国富民强的政治心愿。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知诗人
1、游戏:补全诗歌,《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
2、集中出示:这些诗词有一个共同的诗人——王安石。
思考:由诗引诗也是一种不错的导入方式。
二、趣意导入解诗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另一首诗,一起读。
理解“元”的释义,解诗题:“元日”指正月初一。
思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帮助学生正音:正月的“正”读一声。
三、初读古诗知大意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单,自己读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注生字“屠”、“曈”。
2、指导:诗歌诗歌,击节而歌,我们在吟诵时可要读出古诗的节律之美,生个别读、齐读。
3、生悟读:整首诗都能读得这样有韵味就更好了,自己在座位上练练。
4、展示读
思考:全程都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老师没有做引导,这也是我比较疑惑的地方,难道是因为五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再引导朗读了吗?如果要引导,那该怎样引导呢?
四、习俗想象丰画面。
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共享,读懂习俗。
(1)燃爆竹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小结:爆竹声伴着欢笑声响彻云霄,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入这欢笑之中。
带着感受读诗:指名2位学生读,男生齐读。
(2)喝屠苏酒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引:请举起酒杯,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共饮这屠苏美酒吧!
理解“暖”:喝了这屠苏酒,你有什么感觉呢?这个诗句中有一个字就表达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暖”在何处。
看来春风不仅把暖意送到了屠苏酒中,也送到每个人的心中。此时的你春风得意举杯吟诵……(生读、师范读、女生齐诵)
(3)换桃符
生说自己想到的画面。
过渡:王安石走着走着,发现了一幅有趣的春联,生读。
介绍中国第一幅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出示春联,生情境选联:诗人漫步于大街小巷,他看到了钱庄的门首贴着——热闹的农家贴着——私塾先生的大门上也张贴着——
小结:不管贴在哪儿,不管贴什么春联,都说不完人们心中的期盼呀,读——后两句
3、擅抓重点巧总结,动情吟诵《元日》诗。
燃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习俗,寥寥数语,作者就为我们勾画出古人过春节时的喜庆场景。
时至今日,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人们总会吟诵起王安石的《元日》,谁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元日》)
思考:通过不断创设各种情境来让学生感悟诗中的画面,拓展了春联的课外知识,又再一次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选择春联,加深了学生对春联的理解。
五、拓展习俗扬传承。
过渡:除了这些,诗人还看到的了哪些过年的习俗,生想象说话。
1、感受文化:春节习俗是中国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根”,从古至今,代代中国人都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过着春节。
分别出示南宋古诗《除夜》和清朝的古诗《甲午元旦》,让学生从这两首诗中找到春节的习俗。
比较区分几首古诗当中春节的习俗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思考:出示的几首课外描写春节的古诗其实是有时间递进的,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个环节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
六、知晓背景悟诗情。
可是,在这么多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却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定与《元日》的创作背景是分不开的,我们来聊聊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1、出示PPT,师梳理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除”、“换”的意义。
透过《元日》,你听到了王安石怎样的心声呢?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的心声呢?
师小结:“除”去国弱民穷的外衣,“换”上……怎么不令人心中温暖啊!齐背此诗。
2、过渡:除旧布新,世间换新颜,一首《元日》,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位诗人高洁的志趣、美好的祝愿,更感受到一位变法家的意气风发和远大的胸怀。诗中积极向上、奋进勃发的坚定信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出示名家对《元日》的评价,生读。
3、小结:听,新年的爆竹又响起来了,让我们和着这美好的旋律,齐背《元日》!
板书设计:
元日
放鞭炮
饮屠苏 欢乐、喜庆
换春联 暗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