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时间:2023-03-04 三年级 浏览:

 一幅名扬中外的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 文本教学解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文笔精致、结构清晰的好文章。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名扬中外”四个字来向我们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课文第一自然的语言简单平实,平铺直叙的向读者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朝代、作者、画面场景以及现存位置,我们能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八九百年的历史”和“完整地保存”这些关键词中,了解到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围绕“画面上人物众多”来写的,从结构上看,第二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不同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省略号则留给了我们充足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文中未提及的更多行业的人的不同姿态;从内容上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状态,这也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作者围绕着“热闹”,先写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又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这样的描写让原本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到的“热闹”具体化了,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们既可以饱览当年汴梁城鳞次栉比的店铺,又可以一睹街市上形态各异的人各自的采,作者这样的表达手法把静止的画面写动了、写活了、写热闹了!当然,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作者也不忘交代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画面上的这几百号人,有的不到三厘米,有的甚至只有黄豆大小,别看画上的人这么小,每个人干什么,我们依然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样高超的技艺,而且是在八九百年之前,怎能不令人惊叹啊!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画面局部一个传神的情景,这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是分-总结构,中心句位于段落的末尾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过的“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个段落中关键语句所处的位置,从而清楚地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传神”来写的。读完这段文字后,给我的感觉是:我们之所以能够领略到张择端画的如此传神,是因为滕明道写得传神,他为了突出当时的紧急时刻,在描述经过的时候,他故意选择了短的句式,我们在读短句式的时候,节奏会不自觉地加快,如此一来,当时那万般紧迫的情景便会马上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不仅如此,动词的精准运用,如“骑”、“撞”、“拽”、“又踢又跳”、“惊扰”、“赶”等,也为滕明道传神的表达增色不少,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这些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上述的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学过的方式自主识字学词,自主朗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朗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如“作坊”、“一乘轿子”、“马笼头”等;
2.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并与同学交流《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同学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
 
二、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聚焦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 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了的难懂词语;
2. 板书课题,新课导入
(1) 画是指哪幅画;
(2) 默读课文,思考《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在文中圈划关键词句,与同学家交流;
板块二:品读段落,落实语文要素
1. 指名学生梳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1:张择端在画这幅画的时候,瞎了很大功夫。(教师继续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下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聚焦第二自然段中的具体描写,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从全文的角度,总结学生的回答, 梳理出“画面上人物众多”,点明“名扬中外”的原因)
预设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教师继续追问:画面上的人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第三自然段的具体描写,师生交流这段话是如何围绕“热闹”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落实语文要素)
预设3:张择端画的画传神。(教师继续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第四自然的具体描写,质疑我们为什么能够看到张择端画的传神,引导学生关注滕明道的表达手法,并从句式特点和动词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学习滕明道传神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自己用口头言语的方式也说一个画面上的情景,可借助放大版的《清明上河图》来实现这一操作)
2. 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以小组为单位,向组员介绍《清明上河图》,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师生结合评价标准点评同学的介绍词。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