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
教材分析:
这次作文是让学生写做过的一项小实验,单元的写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单元中的三篇课文都是经过仔细观察后写下来的,特别是《14蜜蜂》一文,对于学生如何写一项实验,并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极具指导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3.能够在观察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考,并写下来。
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作文,继续借用高子阳老师“先写后教”的思想,先简单介绍单元习作页,了解习作要求,布置完成实验记录单,完成作文初稿。根据学生作文情况确定课文教学的侧重点,并由此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性地修改作文。
一、了解写作要求,完成作文初稿
1.揭示习作:同学们,这个单元的习作,就是要写一写你们做的一项小实验。
2.讲解实验记录表
师:写之前,我们可以先借助实验记录单来记录实验的主要信息,梳理实验过程。
以“纸屑跳舞”的实验记录单为例,向学生简要介绍怎样填写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写话要求:
(1)写清楚实验过程,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
(2)可以写写自己做实验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以及实验中的感受等。
4.让学生趁周末在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动手做一做,并发送小实验视频《摩擦起电》到班级群,供没有选择的学生模仿操作。请学生按照语文书上的要求填写试验记录表,完成自己的作文初稿。
【设计意图:先明确写作要求,再让学生进行实验,做记录表就会有的放矢。农村的小孩子能接触到的实验不多,实验视频简单易操作,便于学生模仿。经历真实的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借助图表梳理实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二、教学《蜜蜂》,指导学生关注作文框架。
1.学生初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与蜜蜂有关的什么事?
明确:作者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想要做个实验验证真伪。原来这就是作者实验的目的。
2.作者的实验有结论吗?是什么?
明确: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3. 我是怎么做实验的?学生勾画“我”所做的事,完成课后实验图表,梳理实验步骤过程:
捉蜜蜂——放纸袋——女儿等——走四公里路——做记号——放蜜蜂——数蜜蜂,做记录。
学生借顺序词复述实验过程,巩固“顺序词+动词”写过程的方法。
4.观察图表,体会课文结构
原来,作者是这样介绍实验过程的。开头先介绍实验目的,中间写实验的准备和实施过程,最后还要交代一下实验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交上的作文初稿中,有一大部分是只有实验准备和过程的,结构不太完整。因此,教学本课时特别关注到了文章的结构。通过完成课后图表,梳理作者实验过程,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结构。】
三、课文教学关注“观察+思考”,助力写清实验过程
1.《花钟》结构梳理,发现写作奥秘
本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段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列举了牵牛、蔷薇等9种花的不同开放时间,写了人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这一现象;(发现现象)
第二自然段写出了由现象引发的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并列举了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种原因,即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和跟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而作者之所以能够找出现象的原因,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组成花的“时钟”,无疑还是源于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与思考。(思考原因)
在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疑问,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更轻松地解决问题。“花钟”这一事物,《花钟》这篇文章,正是“观察+思考”这一习惯的产物。可见,写作文,除了认真观察,还要善于思考。
2.《蜜蜂》重点语句,感受观思妙处
(1)提问:把蜜蜂放出来后,在回家的路上,作者有了怎样的推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测呢?
(2)学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进行汇报
汇报:作者观察到“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猜测到它们“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观察到起风时,“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猜测到它们”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对观察的现象进行认真思考分析后,作者用一个反问表明自己的怀疑:“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因此,作者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3.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巩固练习观察时主动思考提问
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其中一项内容是让学生仿照例子,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学中分析交流例子的特点后,给出实验的截图,让学生仿照例子,先写观察到的情况,再写自己的思考并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链接阅读课和辅助系统的教学资源,不断巩固练习,修改完善,帮助学生认识到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的好处,能更好地把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写清楚。】
四、修改课上,概括总结
1.作文的大概结构
开头:介绍要写什么实验。
中间:详细写实验的过程,准备的材料、具体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结尾:总结全文,揭示秘密,表达感受。
2.怎样把过程写得有条理,又生动?
(1)运用“顺序词+动词“的写过程方法。
(2)“观察+思考“的行文方式
(3)使用合适的修辞方法
(4)适当地使用表达心情感受的形容词
3.班内学生作品为例,体会一篇优秀的实验作文好在何处。
4.结合语文园地的修改符号引导、提示学生使用修改符号修改。
师生共同复习三年级上学期所学的“改正、增补、删除”3种修改符号,认识对调符号和移动符号,学习“对调、移动”符号的画法。并试着具体运用修改符号,对文段进行修改。之后要求学生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要求:
(1)格式是否正确?
(2)实验过程是否写清楚了?
(3)有没有错别字,不通顺的地方?
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中寻找共性问题,发现典型的、有评改价值的习作,为后面的评改做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整体的认识,能更好地去审视自己的作文。而以班内学生的作品为范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斗志,他行我也行;修改符号的介入,则能帮助学生养成用符号修改作文的习惯。】
五、誊抄作文,再次展评
1. 学生认真誊写修改后的作文。
2. 教师批阅后,展示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作文的修改没有结束的时候,包括在誊写过程中,学生还可能有新想法,会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这是又一次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