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另一边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时间:2023-04-06 三年级 浏览:

 宇宙的另一边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思所得,探索规律,归类提升
 
 
1.问题设计直指教学目标,目标达成度高。
 
首先,我在正学环节里,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是从“宇宙的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一角度对应圈相关语句,提取信息;二是课文围绕“倒影”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
 
课文充满着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课文中的“我”从浩瀚的星空
 
展开奇妙的想象,进入了宇宙另一边的秘密世界。这两个问题紧紧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既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更在明确宇宙另一边与这一边的关系。
 
学生在文中用横线和波浪线对比勾画,寻找着“宇宙另一边”的“秘密”。这个过程很顺畅,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对学生思维、想象力、分类指导到位,思维含量高。
 
由于作者想象的情形有个共同特点:“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而“倒影”一词的意思是指倒立的影子,它与景物自身总是相反的。因此,我紧抓“倒影”,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展开无穷无尽的想象。比如,有个学生说到:“在宇宙这一边,天上下雨了,我们叫——下雨;可是,在宇宙另一边,我们就不这么叫了,而是说——上雨,雨水都往天上跑。”另一个学生说:“在宇宙这一边,花生是长在地里的,然而,在宇宙另一边,花生却长在天上,长在天上的花生就像一串串鞭炮,等到它们成熟的时候,花生像烟花一样绽开,花生油流进人们的家里。”
 
作者的想象天马行空,丰富多彩,但仔细读来,你会发现,作者的叙述是条分缕析,分门别类的。比如: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写小男孩的生活;第四自然段,是写自然现象;第五自然段,是写事物,如此一来,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同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写法,在展开想象的时候,也像作者一样,可以从大自然中的雨雷电说起,也可以想象花鸟虫鱼在宇宙另一边的模样,想法既要新鲜有趣,广阔无限,又要有一定的方向指引。
 
 
3.师生关系和谐,参与度高,学生向师性强。
 
这篇课文语言灵动,富有内涵,其中的数学课尤其贴近孩子生活。课堂上,当讲到“在宇宙的另一边,加法是这样的……”“乘法是这样的:……”孩子们开心极了!他们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我非常喜欢宇宙另一边的数学课,因为它一点不像数学课,反倒像极了我们的语文课”;有的说“我万万没想到宇宙另一边,数学课可以这样上,没有数字,只有诗词,好美啊”;还有的说“虽然宇宙另一边的数学课这么有意思,可我还是想上宇宙这一边的数学课,因为我怕宇宙另一边的语文课全是数字,我适应不过来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中着,回忆或想象宇宙这一边与另一边的情景,教室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被推到了最高点。这一切,都来自作者新奇而大胆的想象,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4.点拨引导及时、到位。
 
当一个学生起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当他读到“在宇宙的另一边,它会不会像花朵一样开放,或者像人一样行走?”的“行走”一词时,他的语气很平淡,没有读出疑问的语气。要知道,课文从第三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出现了大量的问句,也恰恰是这一连串的问句,表达出了作者对宇宙另一边的无限好奇与向往。那么,当我听到这个学生没读出感情时,我马上让他停下来,范读了一遍,并强调读问句的结尾部分时,要把声调往上扬。学生学着把声调往上扬,语气到位了,情感也就水到渠成。
 
 
思所失,正视不足,及时弥补
 
 
1.评价语重复。
 
    课堂评价语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文本、组织、结构。以本节课为例,比如当学生说到“在宇宙的另一边,习作课还会写花,如果想把这篇作文写好,就得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在风中摇摇摆摆,摇得越起劲,习作的分数就越高……”当时,我被这个孩子的回答震惊到了,我觉得虽然她是在仿照课文说,但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想到并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的确很了不起!这个时候,我的评价语却没有及时跟上,只是嘴里喃喃了一遍学生的发言,似乎还在回味。其实,作为老师,此时的评价语非常关键,可以对这个孩子说:“你的发言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充满花香的习作课上。”及时肯定学生;也可以对全班学生说:“这个同学的想象多么奇特,多么美妙,还有谁来挑战,说得更好呢?”借机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来。
 
 
2.环节重复。
 
这节课有两处环节重复。一是解题之后的全班齐读;二是反学追问。
 
先说全班齐读。这篇课文篇幅长,读完一遍大致需要6分钟,如果改为默读,可以节约大致3分钟时间,课堂节奏也随之变得紧凑。
 
再看反学追问。当时我把设计好的反学环节出示:
 
1.在这些“宇宙另一边的秘密”里,有没有你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情形?
 
2.你还能想象出更奇妙的“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吗?
 
第一个问题,跟正学环节里的“课文围绕“倒影”写了宇宙另一边的哪些秘密?
 
” 重复了,结果导致学生又一次回到文本中,重复读文。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还要更精妙,追问、反问的提问技巧还要加强。
 
 
思所疑,记录反馈,深度研究
 
 
1.小组管理的操作是否会影响课堂效率?
 
在心智课堂模式下的小组管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而逐渐呈现。而我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加了前缀——“我来自山鹰小组,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尽管有小组学习模式的呈现,但在学生发言后,没做小组评价。
 
我有个疑惑:如果每个学生发言后,老师都要在黑板上做出小组评价,是否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做评价的话,又没有体现小组管理。
 
 
2.想象类课文,在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的同时,是否需要思维支架?
 
    课堂上,我不断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有效地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但是,当我发现学生思维跑偏,漫无边际地乱说时,我马上提醒学生:“注意在这篇课文里,想象的特点哦!”及时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倒影”上。课后,我也在思考:我这样一边带着学生往前跑,一边“踩刹车”,是否会限制了学生思维呢?可如果我不去干涉,学生信马由缰,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岂不是得不偿失?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