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6 三年级 浏览:

 童年的水墨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要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难懂的句子”中有的是有词语难懂或句意难懂,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有特殊的内在含义。《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中就有许多字面意思不难,但需要理解内在含义的句子,主要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练习生活实际来读懂。
 
 
先范读(勤练的朗读派上了用场),再自读,再合读,再个别读,每首诗都先至少在课堂上读个三四遍,再开始教学,一是正字音(当、染、扑腾、戏耍、你拨我溅、蘑菇、斗笠),二是熟悉文本,三是读准停顿和问句的语气。最后一遍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三首小诗分别写了谁在哪里做什么。(完成练习册第五题)讲完了,第二遍读单元导语,问:为什么课文题目不是《童年的生活》或《童年的趣事》,而是《童年的水墨画》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先要……小朋友很快接上,先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没想到他们能接这么快)第一个人说到了水墨画是由水和墨调成墨汁画画,第二个人说到了水墨画颜色有浓淡,第三个同学补充了水墨画的技法(第二个没想到,没想到能说这么深)。将三个人的回答凑在一起,解释水墨画就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而画出的画,用笔简约凝练(直接用了空中课堂的教师语言),这三首小诗正如水墨画一样,有深有浅,简约凝练,不信我们来仔细读读看。
 
 
第一课时学了《溪边》,先请孩子自己读,读完挑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可以说说哪些语句有新鲜感(三上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也可以说说哪些语句很生动(三下第一单元语文要素)。第一句最好说,说完以后完成练习册第二题的第1题,再在后面补充:(把溪水比作了镜子)写出了溪水的平静、清澈,(把山溪比作了绿玉带)写出了山溪的细长、碧绿。很应试,但总是要练的。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有“人影”,设计板书的时候,我借助“绿了”和“碎了”把这首诗的景物分成动、静两部分,教参和课后练习里把第二句作为本单元语文要素中要重点突破的“难懂的句子”,但我觉得“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难度,我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看为什么人影被染绿了,借助板书,学生说清楚了,因为山上的、溪边的柳把溪水染绿了,所以水中人的倒影就也被染绿了。用同样的方法再说为什么人影碎了,小常说的“因为钓到了鱼,产生了水波,所以人影碎了”,说得又清楚又明白,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再问,那为什么作者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写呢?有人大喊一声:“那就不美了!不是诗了!”童趣十足,哈哈。
 
 
我有一个小小的想法,这首诗更容易被忽略但又值得琢磨的是第二句中的“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因为这一句其实也是写前面的“静”。这一句除了写出红色与前面的绿相映衬的美感,还有独特的“画外音”。蜻蜓的感官很灵敏,只要人一走近,或是钓竿稍稍一动,它就飞走了,可红蜻蜓没飞,说明……孩子们纷纷回答:说明这里很安静;说明他们没人说话;说明他们在全神贯注地钓鱼!此时的“静”与后文钓上鱼儿后的“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草地上为何有鱼,笑声为何会蹦跳,答案自然也就呼之欲出。
 
 
第二课时先教《江上》,我说我要改编这首小诗。怎么改呢,“一双双小手弄着浪花,你弄我弄笑哈哈”。这下真是大家一起笑哈哈,笑完以后故作委屈地控诉:你们平时就是这么“弄来弄去”地写呀!我相信,所有的一线语文教师都会有同感,孩子的习作里怎么那么喜欢写那些“弄”、“搞”啊!这是口语对书面语的“污染”,在口语中习惯了用简单粗暴的动词,就会把思考、甄选的过程抹杀。言归正传,这一首小诗写的是戏水,那戏水具体有哪些动作呢?在这首诗里可以找出:拍水、拨水、溅水、入水、出水……第二个问题,这首诗中有人吗?当然有,但是全诗没有“人”字,人去哪儿了呢?“鸭群”是人,“一双双小手”是人,“你我”是人,“水葫芦”是人,“银牙”也是人……写人不用“人”字,是比喻,但我觉得也可以算借代。我问了吴老师,“借代”这个概念现在不用教,但是孩子要能读懂“银牙”指的是谁,所以我还是用孩子能听懂的“人在哪儿”来解决这首诗中难懂的句子,理解“水葫芦”指的是谁。上这一课我没有用课件,但是学生可能不认识水葫芦,所以用希沃投屏给学生看了水葫芦的照片,补充了一篇介绍水葫芦的科普文章作为课外阅读。
 
 
《林中》的教学,我请学生先质疑解疑,再进行朗读指导,因为这首诗的句子较长,学生容易读错断句。质疑环节,学生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为什么前面说蘑菇戴斗笠,后面又说斗笠像蘑菇,第二个问既然是“洗过了澡”,说明雨已经停了,为什么采蘑菇的小朋友还要戴着斗笠呢?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理解两个“斗笠”分别指什么,很快就有人来答疑了,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的热情较高,都能结合上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把原因说清楚。到第二课时的尾巴上,终于想起来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插图了,不过正好可以跟开头交流的水墨画特点结合起来体会。
 
 
整堂课上完,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儿童诗集放到教室书架,请他们自由读,如果有想试试写诗的,也非常欢迎。但是我又忘了借助交流平台总结……这就是不用课件上课的弊端!没有总结,就没有提炼学法,这样学生的学习是缺一环的,虽然课堂上的总结环节一般就几句话,但这几句话就像离场前的关灯关窗,不做到位,前功白费。昨天在书写时重点指导了“溅”、“菇”、“拨”,今天写描红本,准备再强调“墨”、“染”、“碎”的写法。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