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大师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教材
《剃头大师》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这篇课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讲述了“我”的表弟小沙怕剃头又不得不剃头的故事,情节丰富有趣,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特别提示“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这也体现了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一要求。
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二篇课文,我们可以关注到,前一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描绘了童年生活的三个场景画面;后一篇课文《肥皂泡》侧重于记叙一件童年趣事的完整过程;21课《我不能失信》则用人物语言串联起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那么《剃头大师》一课,就承担起了用两件相关的事例勾画人物特点,描述童年趣事的表达范本。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能读通读顺课文,也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故事的风趣幽默,但是文中有些句子的内在含义,学生们还是难以理解,这便需要老师的引导。
其实,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一个良好基础。
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三年级的学情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以下几点: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2. 运用“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把握课文内容,能简单讲述老剃头师傅的剃头过程和结果。
本课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1—6自然段,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部分。那么第一课时的学习,就将围绕这一部分展开。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落实语文要素,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难点是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
说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为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导——理——研——用。
“导”就是画面导入,激发期待
我将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大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大师”,从而理解“大师”的含义。然后再简单说一说“剃头”的意思,这个可以采取换词“理发”来理解。通过理解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理”就是初读文本,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分为3步,首先是学习生字新词,把握要点。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其中的几个生字新词可以在预习单中提前出示,在读的同时还要学生思考:谁给谁剃头?考虑到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目标,初读之后,我将分组出示词语:
分别是四字词语、量词、拟声词和难读的词语
规规矩矩 耿耿于怀 纷纷飘落
执一把木尺 一缕头发
哧哧 擦擦 嗬
受刑 仇人 否则 替代
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第2步是梳理文章脉络。先借助初读问题:谁给谁剃头?找出剃头师傅和“我”两个主要人物。其中剃头师傅被小沙称为“害人精”,而“我”自称为“剃头大师”。再让学生分别找一找“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和“我”给小沙剃头的段落。两个意义段的聚焦,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两个大板块,落实了中段学习中的重点——段落意识,也为学习方法的从扶到放,搭建了台阶。
“研”就是研读文本,品悟语言
这里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体会表弟的“胆小”,为感悟表弟怕剃头做铺垫。分三步走,第一步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怕……怕……怕……还怕……”的句式写出了表弟的胆小;第二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说一说,鬼、噩梦的可怕,中药苦得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可怕;第三步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胆小的一面,在口头表达中落实语言运用和实践。
第二个环节感受表弟“怕剃头”,这也是对上一个环节“胆小”的进一步感受。
首先,让学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并读读描写表弟怕剃头的句子,初步感知害怕剃头。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押进、监督、夺门而逃”这些重点词,让学生感受表弟的不情愿剃头,害怕剃头。这里的“执、否则”,可以请学生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执就是拿,否则就是不然。
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剃头师傅不欢迎小沙,感受“怕剃头”。这里抓住“害人精”和“仇人的目光”理解,从小沙的骂人害人精、看人用仇人的眼光,体会他对剃头的害怕。这里可以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再体会果因句式,进一步感受小沙怕剃头。
小沙剃头,总是有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就是小沙口中的“害人精”。听着这个名称,询问学生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质疑“为什么称老剃头师傅为‘害人精’?”这里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一个问题进入研读重点部分,就是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去理发店的感受,由此引出老剃头师傅的工具“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和一把“老掉牙的推剪”,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锃亮”的意思,并感受剃头工具的传统。也为小沙的剃头感受——痛苦做好铺垫。
由此进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主要分为3步:第1步,围绕问题“小沙的痛苦体现在哪些地方”,让学生边读边找;第2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比如“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抓住“常常”“咬住”,体会这种情况的频发性,让小沙吃尽苦头;再抓住“总把碎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感受剃头带给小沙的“痒”。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让小沙感觉跟“受刑”一样,从而理解“受刑”在文中的意思。第3步,“这么痛苦的过程,小沙为什么不逃跑?”,学生联系上文第4自然段,找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最后,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剃头的结果是“付老师傅双倍的钱”,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
我还会根据语文课堂作业本第五大题第(1)小题进行一次引读设计,“称呼这老剃头师傅是个害人精,是因为——,因为——,因为——”通过点红文字,提示朗读,学生既理清了“害人精”称呼的由来,又熟悉了本意义段文字的构成,同时又完成了课堂作业本的当堂练习,可谓一举三得。
至此,学生对于运用“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也就是作者是怎样写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引读,师读剃头过程,学生来读剃头结果。很快学生就会感受到“过程——结果”的联动反应,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中的小沙产生共情。
“用”就是把握语言,落实语用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练,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过程——结果”的这一语言形式,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说一说。“老剃头师傅除了耳朵不好,工具不好,眼神不好,你觉得还会有什么问题,让小沙不爱剃头呢?如此剃头,小沙的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四人小组的分享之后,一定是妙趣横生的答案,如毛巾湿了眼,头上留了几绺头发等等。这既是语言形式的迁移运用,也是童心童趣的尽情分享。
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以人物和他的称号为线轴主线,突出人物的主体特点,线轴左右分别是剃头的过程和结果,一一对应,一目了然,方便学生形成意义联系,也容易复述第一部分事件。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语文要素,发展语文能力,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的重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理清故事的内容,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