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记得刚上班时,只要有上级领导来听课,学校一般会安排我讲课,因为我是新老师,需要锻炼,专家的点评会让我们这些新老师快速成长。可是我对于讲这样的公开课,却不太重视,每次的教学设计都没有很用心。到第二年时,我甚至想反正我就只能讲成这样了,随你们听吧。潜台词就是,我讲不好,别让我讲了。所以,一直以来,我从心底里对讲公开课很抵触,也正是因为这样,好几年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几乎就是原地踏步,一直没有上路。
我是从去年参加优质课比赛起,才开始真正思考课的设计,几年以来养成的坏习惯,不自觉地会上课时显露出来。习惯一旦形成,思维一旦定势,改起来真的是不容易,还好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让我终于回到了用心教学、反思教学的路上。
《火烧云》一课的教学是我第二次执教比较大型的公开课,回顾整个准备的过程,经历了无数个挑灯修改教案的夜晚,在自己课程表排得非常满的情况下进行了数次试讲,无论最终呈现的结果如何,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所收获,有所领悟就是最重要的。
反思一:懂得了什么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虽然是一名语文老师,但是从上学开始语文就不是我的强项,上大学之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因为招收的人数多,可能考上的几率更大一些。再加上读书少,所以对于语言文字缺乏天生的敏感。而对于文字的敏感,恰恰是语文老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每次读文本的时候,我都觉得这很简单呀,都能读懂呀,我该讲什么呢。于是就开始翻看教师用书,查找各种本文解读,看过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每段文字背后有这么多可以和学生一起学或者让学生领悟的点。正是缺少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把别人的经验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所以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也就总想把最终的结果呈现给他们,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导致很多教学过程的顺序是颠倒的,也导致我问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回答不出来。我自己的这个毛病一直有,但是一直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出现在哪里。那天老师说学生的阅读文本的过程应该和我们自己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致的,我也是似懂非懂。
后来老师指出我设计的《火烧云》一课表示颜色词这部分的顺序不合理,应该怎样改,为什么这样改之后,我才终于明白过来。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看到的是形象、是画面,然后是背后的含义和情感,如果用心的人再反复读才可能读出写法或形式部分。这也就是歌德说的:“内容人人可见,意蕴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找到,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领悟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每次听完我的课,老师会指出我的不足,我都会虚心接受,尽力改正,尽管时间有点长,过程有点慢,但还是能看到进步的。唯独这一方面,教学层次的顺序这方面我一直不明白。老师说,有的问题和你说过很多遍了怎么就是不改呢?我仔细想想,粉笔字不好,我在练;说话容易带口头语,我尽量克服;语调没有抑扬顿挫,我练习朗读,我到底什么地方没有按老师要求做呢。后来老师说,你的设计为什么每次都要从写法入手呢,我在心里怀疑,学习一篇文章,最终的目标不就是积累语言,学习写法吗,况且很多教学设计中也都在讲写法呀,为什么我不能讲呢。后来一次次的磨课,我才真正明白,不是不能讲写法,是自己讲的时机和顺序不对。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却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领悟过程。还好老师没有放弃我这一个笨学生,一次次耐心地指导我,终于让我醒悟。
反思二:让学生成长与完成教学设计
像窦桂梅说的,一定要抓住每一个讲公开课的机会。公开课可以让你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可以把缺点和不足全都暴露出来,你下一步的改进也就有了方向。
通过这次讲《火烧云》,我发现自己还处于努力完成教学设计阶段。在讲台上,我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把我的教学设计讲完,别出什么差错,别超时,没有真正去关注学生在这一节课中的成长。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回答问题不积极,我想的是这些学生不太好;他们读不出美,是因为平时朗读训练不到位。他们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我就费劲地引导,直到与我的预想一致为止。而当学生说出了答案,发音是否正确,自己却忘了关注。
回头想想,一堂好课展示老师的设计和基本功,只是次要的一面,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看过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你会发现他就是不怕慢下来,他会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发音,指导每个字的书写,一遍又一遍指导学生的朗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才是真正有温度的语文课堂,也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公开课的课堂也能看到她们的拔节长高。
虽然一路走来进步很慢,但我还是很庆幸,我一直努力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努力奔跑,不是想走得更快,真的是不想被落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