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的诉说评课优缺点

时间:2023-05-17 三年级 浏览:

 童年的水墨的诉说评课优缺点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我这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孩子们学习了《溪边》、《江上》两首儿童诗,渗透了“读、找、想、悟”的欣赏儿童诗的方法,并初步感受了儿童诗“语言生动、想象丰富、充满童趣”的特点。基于这样的学情下,这节课指导学生运用方法欣赏《林中》,并理解《林中》难懂的诗句,接着是小组运用方法自主欣赏《街头》,最后是学生独自运用方法欣赏生活中的儿童诗。在这一过程中,感悟诗歌的直爽明朗和童年生活的无穷趣味。综观这一节课,目标达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理发挥电子书包功能为学习服务
有了电子书包,教学的起点不一样了。课前,学生借助电子书包进行自主预习,教师通过系统反馈的学生学习情况,更清晰自己的教学起点,以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让学生课前把自己平时生活中摘抄的儿童诗上传到电子书包上,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摘抄的诗歌,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做到以学定教。最后,发挥了电子书包容量大的特点,补充了丰富的课外资源,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我把《童年的水墨画》中剩下的两首及其它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诗作了推送,孩子们也把自己摘抄的儿童诗上传到电子书包,这让孩子们可以直接用平板阅读,通过网络共享与同学分享阅读体会。
二、灵活构建“双线并进”,凸显教学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部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童年”,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课的教学结合儿童诗特点,灵活地构建了“纯真诗歌、多彩童年”+“理解难懂句子”这样双线并进的教学,让“读、找、想、悟”这一欣赏儿童诗的方法在“老师扶着运用——小组合作运用——独自运用”这一过程中逐步掌握,学法不断迁移运用,层层推进,张弛有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深知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课堂前松后紧,时间把控不准;电子书包运用不到位、不充分;诗歌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得不够,学生读得也不够;忽略了《童年的水墨画》三首儿童诗之间的关联,学法的迁移在最后两个环节也体现不明显,等等。这课的儿童诗教学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尝试,也是一次宝贵的启发。今后,我会继续探讨,继续实践!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