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稿,分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感受和记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第一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
一进教室,课件上出示的是周总理的图像,板书“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映入眼帘,看着伟人的照片,读着这一句振奋人心,一时间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这节课孙老师采用了“放手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感悟课文内容,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以下几点和大家商榷
一、教学情景创设要加大力度
周总理的人格是跨越阶级、跨越国界的,于是谁和他接触,谁都会崇拜他。他是靠那种伟岸的人格感染人的,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让我们的学生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来理解、认识他,是十分困难的。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
我认为靠的是情景的创设,是渲染。几年前曾经讲过《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对周恩来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今天看到这一篇课文,感觉教高年级的感觉真好。铃声响了,第一个环节是才艺展示,孙老师班里的孩子水平很高,尤其在表演方面,各个能力都很强。首先主持人介绍三名女同学走上讲台,3名女生演唱的是《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又有几名男生演唱了京剧《脸谱》,此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们演唱的内容与课文内容大相迳庭,此时,如果一定要让孩子表演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要演唱那些与本课有关,与周恩来总理有关的内容,当时我想到了一首歌,一首最能打动人心的歌曲,一首最适合此情此景演唱的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三唱周总理)
一唱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无比崇敬毛主席,敌人害怕你,我们热爱你。
二唱周总理,和咱们心连心,你热爱人民啊人民想念你,鱼水情谊深,永远不能分,永远不能分。
三 唱周总理,对党最忠诚,鞠躬尽瘁啊几十年,终身为革命,恩比泰山高,英名万古存。怀念周总理,颂歌唱不尽,唱不尽,誓将遗愿化宏图,跟着共产党,永远向前进。
真的,这首歌不唱真的是一种遗憾,语文和音乐是不分家的,通过教一年级,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缺少了音乐,如同鸟儿缺少了翅膀。我无限相信凭借这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扣人心弦的歌词,再加上四二班孩子动情的演唱,因为是第二课时,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孩子学唱这首歌的热情一定是高涨的。会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说说这首歌的魅力,1998年周总理百年华诞之际,《同一首歌》演出剧组来到了周总理的故乡,当时一位歌唱家演唱了这首歌,从台下走到台上,仅仅唱了一段,演员已经是泪流满面,在场的观众更是泪光闪闪,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在收看电视直播的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就是一首歌曲的力量。我想演唱完毕,教师要借此机会渲染:这就是周总理,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是一个唯一没有孩子的总理,他说,全中国的儿童都是我的孩子;他逝世后,是一个唯一没有存款的总理;周总理逝世后,联合国降半旗,由此可见周总理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就是这么一个总理,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这篇课文,再去进一步了解少年时代的周恩来。
二、展示交流,要靠老师的点拨和提升点燃孩子的愤怒之火
课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中华不振,这一问题抓得很好,很到位,小组交流也很充分,“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只是上台展示环节场面很混乱,本来是非常严肃的话题,由于孩子的争抢,一是出现了与本课内容不相符合的场景。于是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没有被点燃。如何点燃学生心中的怒火。
我的建议:
文本中有一幕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老师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一次次地剖析词句。在一遍遍的点拨和提升中,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将学生的愤怒之火点燃。用文本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激发学生对洋人的气愤,对中国贫穷落后、人民挨打受气的叹息,由此激发情感共鸣,与少年周恩来一样产生同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中,老师应该在学生思路受阻、困惑不解时点拨,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点拨,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点拨,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点拨,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点拨,使其开阔。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课文内容和孩子当下的生活相联系
一定要与孩子的当下生活相联系,当孩子根据老师的提示练笔后,那时的上台交流,将是本课的高潮和亮点。
我的建议:
小练笔时,不能就课文谈课文,一定要有孩子的感受,有了前期的铺垫,此刻的孩子应该是心海难平,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折磨设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年的周总理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作为一名小学生,你是否也胸怀大志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并准备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呢?”,此时联系学生当下生活就水到渠成,四二班的学生页向少年恩来那样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从心底里发出愿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愿望!那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稿第二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自主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
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闹、得意洋洋、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之所以确定以上两条教学目标,主要考虑到为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就要做到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针对以上重点、难点,确定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学法是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下面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共设计了三个大环节。一、初读感知,引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紧扣租界,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读写结合,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初读感知,引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直接导入,质疑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解释“崛起”就是兴起,课题连起来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读了该课题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想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让学生带着这些导向性的问题走进课文。(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一环节从质疑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为本节课的阅读教学明确了目标。)
二、检查词语,整体感知。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课件出示词语(帝国主义列强、租借、闯进、惩处、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当出示“铿锵有力”时,指导学生声音高昂地读,当出示“惩处”时,让学生放回原句中去读 ,随后交流,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得知中华不振,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是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中华不振)
(这一环节意在夯实学生的字词,字词是进入课文的门户,不可马虎,而有些词离我们比较久远,可能会影响到文章感情的体会,所以我采用了多种理解 词语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解决了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继而引出“中华不振” )
二、紧扣租界,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深入品读,仔细体会。为了更好的体会“中华不振”,我再次安排了学生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并拿起笔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留下思考的痕迹。
通过这一环节,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所划的中华不振的句子,并相互读一读。
(回望以上环节,课堂把大量时间都给了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读,充分的想,有层次的读,这正是运用了语文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二)、紧扣租借,感悟中华不振。结合同学读课文中中华不振的句子,特别是租借发生的那件事,让学生感受由于中华不振给旧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屈辱,因此紧紧围绕租借发生的事,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感受租借的繁华热闹,然后抓住“闯入”一词体会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2、让学生轻声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当学生看到洋人得意洋洋时,就让学生气愤地读相应的句子;当看到巡警非但不惩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让学生读出妇女伤心难过的句子;当学生看到中国人都紧紧地握紧拳头,让学生体会悲愤之情。但是,在外国的租借里谁又敢怎样呢?看到这一幕,此时你紧握拳头最想做的是什么?让学生发表感想,进行说话练习,此时老师小结:是呀,我们一定要惩处他!指导学生写“惩”字,边板书边说: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怒放在心里。指导学生读三遍,并在本子上写一个。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的情感体会积蓄到和文中的人物一起愤怒时,牵出“惩处”一词,通过指导书写“惩”字,把写字教学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由惩处再次串起第八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实现工具 和人文性的统一。)
3、让学生思考洋人该不该受到惩处时,在学生愤怒达到极点时,再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敢怎么样,但因为事情与我们的时代相距甚远,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这时播放中国人的屈辱视频,相信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会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不振,我想此时再读第八自然段,相信学生 就有所感悟了。
(7、8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我在让学生体会这两段时,以读为主,通过 、范、引、 等方式,用话语点拨,用评价激励,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感知、理解、表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租借一词贯穿始终,通过“剥笋式”由表及里,层层解决,本文与资料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不振。)
三、读写结合,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读写结合。从租借回来,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思考什么呢?想想写出来。
五、说板书 中华不振 板书力图体现一堂课的精髓
总结: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