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评课稿听课笔记
一、因题质疑,感知课文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出示图片)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雷达是电子设备。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同学读了课题后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吸引我们去读课文、找答案。请认真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想这个问题。
(生自读)
师:这些含有生字的词语,你会读吗?
(出示)
横七竖八 许多绳子 系着铃铛
(生读)
师:这组词中的生字,你都读准了。“系着铃铛”的“系”读jì,是“打结、扣”的意思,所以,“系鞋带”“系着围裙”“把领扣系上”中的“系”都读jì。除此之外,一般都读xì。“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呢?
生:课文中表示屋子里乱糟糟的,有许多绳子。
师:绳子很多,很杂乱。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真是一个好办法。这一组词语,说明实验准备充分。
(出示)
没头苍蝇 到处乱撞 响个不停
(生读)
师:文中说蝙蝠在什么时候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
生:在蝙蝠的嘴被封住、耳朵被塞上的时候,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这是科学家做的实验,语言简练而又生动。
(出示)
反复研究 实验证明 揭开秘密
(生读)
师:“反复研究”懂吗?
生:失败了再重新开始研究。
师:一次又一次研究,就叫“反复研究”,最后揭开秘密。
(出示)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荧光屏
(生读)
师:谁知道无线电波和超声波的不同之处?
生:无线电波是电磁波。超声波在文中是指蝙蝠发出来的声音,我们耳朵听不见,它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
师:说得真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查到的资料———超声波是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的声波,我们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赫—20000赫,低于20赫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的叫超声波,我们人类听不到。无线电波是电磁波,速度和光一样快,用于广播、传输电视信号、通信。明白了吗?
(生齐读以上四组词语)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上“蝙蝠探路”“雷达”“启示”等词来说说。
生: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就更安全了。这是科学家从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中得到的启示。
师:真了不起。“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
(出示)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读)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
生:提问。
师:对,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标。
二、关注“内容”,学会提问
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的问题,准确地说是针对题目来提的。我们还可以就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段落来提问。比如,课文第6自然段的左侧空白处有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读?
生:(读)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师:谁来告诉我,这是针对课文中的什么内容来提问的?
生:这个问题是针对课文中“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句话来提问的。
师:对,就是这句。那么,你会针对课文的内容来提出问题吗?比如读到第3自然段时,哪些地方让你有疑问呢?
(出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生默读)
生:蝙蝠这么厉害,难道是因为它的眼睛特别敏锐?
生:蝙蝠从来没有跟其他东西相撞,为什么呢?
师:真好。老师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蝙蝠有什么魔法吗?”“极细的电线都能避开,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蝙蝠竟然这么厉害,到底是为什么呢?”提问的时候可以用上“有什么”“怎么做到的”“为什么”等词。
三、聚焦“写法”,学会提问
师:从课文的内容来提问不难,难的是根据课文的写法来提问。“写的时候用到了‘无论……即使……也’这些关联词。用上这些关联词,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这就是一个从写法上对第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
生:用上这些关联词,强调了蝙蝠身体非常灵巧,本领非常大。
师:刚才是从关联词来提问,还可以找什么来提问呢?比如,第3自然段中有“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个反问句,你能从写法上来提问吗?
生: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
师: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还可以这样提问:“反问句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
(生纷纷举手)
师:大家都知道答案,我们就不讨论了。“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作者不说其他东西,只说“一根极细的电线”,你有问题吗?
生: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一根极细的电线”?
师:掌声送给他!这就是从写法上来提问的。还有吗?
生:避开极细的电线,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
师:这个问题好!再来看第2自然段,你会针对写法来提问吗?
(出示)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读并提问)
生:这里为什么要自己问自己答?
生:老师,我来说,因为这样写能引起我们的注意。
师:你们看,学到这里我们知道,针对写法来提问,可从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等方面来考虑。
师:为了弄清原因,科学家做了实验,默读第4、5自然段,试着填写表格。
(出示表格,生自学,同桌交流)
师:第二次实验方式是什么?结果呢?
生:第二次实验方式是塞上耳朵,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那第三次实验方式和结果是什么?
生:第三次实验方式是封住嘴巴,结果也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师:真聪明。同学们,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合在一起才写了4行。在写法上你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第一次实验写了6行,而后面两次合起来才写了4行?
师:可以。
生:为什么第二、三次实验要合在一起写?
师:真好。答案谁知道?
生:因为这两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可以合起来一起写。
生:第一次主要写做的实验是怎样的,特别是准备工作,所以要具体一点。
师:是的,第一次具体写做了什么准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有什么好分别详细写的呢?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详略得当。这样写之后,就非常清楚地得出了如下结论———
生:(读)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这是第7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谁能说说是怎样配合的?
生:蝙蝠的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前面的障碍物就会反射到蝙蝠的耳朵里,然后蝙蝠就会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掌声送给她。
(出示)
师:第8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吗?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默读)
生: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就会看到并调整飞行的方向。
(师出示)
生: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是怎样工作的,这两者很相似。
师:工作方式相似,写法也相似,我们一读就懂。
四、联系生活,学习提问
师:读读课文后面的第二个问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
(出示)
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生读)
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来提出问题。
师:是的,这是从得到的启示来提问的。这个不难,比如,这篇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都是从这个方面来提的,谁来读?
生:(读)蝙蝠发出的超声波碰到了飞蛾、蚊子会怎样?
师:这就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提问。
生:(读)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师:针对启示来提问,你们觉得难吗?
生:不难。
师:提问有三个角度,分别是内容、写法和启示。
五、当堂练习,迁移运用
师:默读课后练习,试着提问。
(出示《它们是茎,还是根?》片段)
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它们躲在泥土里变了模样,你不要把它们认错了。这种变了模样的茎,有一个总的名称,叫作变态茎。
变态茎分好几种。马铃薯和洋姜长得肥肥胖胖,叫作块茎;荸荠、慈姑和芋头长得圆头圆脑,叫作球茎;洋葱和大蒜头,长得一瓣一瓣的,好像鳞片一样,叫作鳞茎;藕和生姜长得像根一样,就叫作根状茎。
师:认真读,找到你想提问的那个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把问题写下来。
(生读、写,然后交流)
生:“为什么它们长在泥土里却不是根呢?”这是针对内容提出的问题。
生:“马铃薯和藕不是植物的根,而是茎。用上‘不是’‘而是’,强调了什么呢?”这是针对写法提出的问题。
生:“变态茎,还有哪些呢?”这是针对启示提出的问题。
师:很好。我观察了一下,从写法上来提问,你们感觉比较难。既然有难处,老师就要帮帮大家,跟大家分享根据写法的提问。“‘它们躲在泥土里’,‘躲’用在这里合适吗?”
生:很合适,这个字让人觉得它们很可爱,写出了独特之处。
师:第2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变态茎分好几种”这句话写的。
师:这一段的构段方式呢?
生:总分的构段方式。
师:怎么要举那么多例子呀?
生:因为它们都是变态茎。
生:因为这些茎形状不同,名字不同。而且,举了例子,我们就有印象了。
师:会问,还会答,真好。学了这篇科普小品文,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还尝试着从内容、写法、启示等方面去提问。同学们,我们既要勇敢地提问,还要会问、善问,从不同的角度去问。阅读时可以问,阅读后可以问,阅读前看到题目也可以问。古人说得好———
(出示)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生读)
师:是啊,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进步。好,祝大家天天有进步!课后完成两个作业:一是运用今天的提问方法,去阅读《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二是整理今天从三个角度提出的问题,试着自己来解答
添加王老师微信dyqywx04 免费送四年级语文课堂笔记与生字组词课后答案上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