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第一课时
这篇课文张老师教过,课前我参考了他的教学过程。在上这节课之前,另一节课跳进我的心房,那就是李镇西老师的《春之怀古》。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清爽,质朴,但又给师生充分的读、思、说、问、谈的空间。
在李老师看来,一篇文章不在于老师教会学生多少,而在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自己悟出多少。阅读的过程没那么多花哨的形式,无非就是读-----查------划-------想,细细想来,我们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不正是在这样的方式中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吗?
有时候,我不用课件,就像解除了一种绑缚,师生之间的交流、课的走向、节奏,服从于教与学的思路。不过,多媒体也不可或缺,可用而不滥用。
课始,我用一个问题引起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读了不少文章,还不会写作文?这个问题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需要在读书时有意识地积累对自己有用的语言,边读边思考,有疑问要请教他人,查资料,查前后文。
我在黑板上写下这篇课文的学习方式:读一读-------查一查-------聊一聊------问一问,默读完课文,请学生读长难句,这几个句子包含难读的词语、还写清楚了五粒豆的心愿和结局。读完这几个句子,我在电子白板上画了表格,学生们一起梳理五粒豆的想法和际遇、结局。这个表格直接从文中能找到答案,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举手或找不到,开学至今,他们上课发言的声音在一米之外仍然听不清,好的是,气氛有所好转,有十几个孩子表达欲在显露。
表格的填写是为了给学生说主要内容提供支持,把表格里的内容连起来说,从说不全到说完整,六个同学先后发言,我引导他们都被鸽子吃掉的那几粒豌豆的经历可以合起来说。这个过程,学生了解了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的查一查环节,学生们拿出自己的资料书,我看他们带的有“点拨”等辅导书,正好利用起来。我们弄清楚了“青苔”“水笕”的意思,有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经历和主要作品。
聊一聊,我们是先划出那些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再谈体会,可以针对某个词句、段落,也可以针对整个故事说,这时候几位学生站起来说的都不错。但是那些没发言的,沉默的大多数呢?是思考了而没有举手还是人在课堂心在别处,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课堂固然不需要时刻热闹精彩,但需要教师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唤醒学生的头脑。
下课铃响了,聊感受这里说得不太充分,下节课还需要再续。我布置了课后任务每个孩子准备一张彩纸,正面写一个自己的疑问,反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看了不同角度写问题的例子,期待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节课上,我有一种感觉,自己像莫言小说中在大风里弯腰弓背奋力推车的爷爷,顶风而行,车在艰难地移动。有一个学生用手支撑着头部快睡着了,当时一边上课一边在心里想:他是昨晚睡得太晚还是对课本身不感兴趣,还是就是一时犯困了,我只是站在他身边讲课,没有呵斥或者中断讲课。下课时,我在想:如果老师的语言足够规范流畅、老师的心思足够缜密细致,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关注他瞌睡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去责备他。这时候,花时间去批评,对他、对我、对其他学生都不是最理性的选择。
第二节课的重点是提问,通过讨论,我们师生明确了一点:读课题、文章开头、结局可以质疑发问,对全文、段落、词句可以提问,处处皆可问,时时都能思。我板书两个字,问题----------------------------答案,在问与答之间是思考、查证、理解的过程。
本节课我把同学们的提问纸条收到了讲台上,这是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这次,我按照学生们的想法把男女生分成了两个小分队,看哪个团队回答的问题最多且言之有理,声音响亮的可以额外增加积分。学生们提问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大家提问的角度不同,问题也有重复的,证明关注的点同中有异。
我把问题投影在大屏幕上,在回答之前,我们先一起看提问的角度。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在回答“作者为什么说第五粒豌豆是囚犯?”时,学生们说:“因为被青苔包裹着的陷在裂缝里暗无天日,它的命运跟躺在床上的小女孩一样,女孩躺在床上失去了自由、快乐、健康,也是被囚禁了。”还有学生说,这样写才能显示出豌豆顽强的生命力,这时候被包裹着,最后却开花,更让人感受到豌豆生命历程的曲折,读起来有意思、有吸引力。豌豆和女孩同命相连,豌豆的生长点燃了女孩的希望,使得她重拾生命的活力。
提问、回答,辩论,课后的问题已经都包含在孩子们的提问之中,这节课最后男女生打成了平手,下课前的几分钟我们还听写了本课几个词语。
豌豆盛开紫色的花,女孩的脸颊如花般焕发健康的光彩,豌豆与女孩的关系在这节课上被我们看见,为之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