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复习与导入
1、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读课题后质疑,学生的问题:蝴蝶的家是什么样的?蝴蝶的家在哪里?
3、本单元的前三篇课文,关于提问策略,你学到了什么?
陈怡卓说:可以从内容、写法、获得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几个方面提问。
另一个角度:可以对全文进行提问,也可以针对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提问。
师生回顾针对写法提问: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标点符号、句式、详略安排等。
(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与前面回答的学生说法相同,我提醒他们注意倾听,认可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教室里说错了也没关系,站起来表达过的想法记忆更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巡视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读书不开口,眼神不集中,及时提醒。养成开口读书的习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2、本课是略读课文,不过生字词肯定有。出示容易读错的词语,学生认读。“雀”字读音带入到相应的语句中,先个人读,后齐读。
(我发现学生拖腔、唱读情形,边说边做动作:朗读和走路一样,你看我的脚贴着地面走,不抬起来发出难听的噪音,脚抬起来走路的步伐就干脆利落。读书也是这样,要有节奏,有轻重缓急。)
三、默读批注
1、一边读一边下自己的疑问,批注问题可以写在对应部分的旁边,也可以写在课文后面。
(我在巡视时提醒学生,可以用“为什么……”“怎样……”等疑问词写问句,并口头说了两个例子。有的孩子不动笔, “有”“这”等常用字几个人写错,对他们单独指导。这时,我表扬了几个孩子提的问题有价值。又表扬另一个孩子:批注也是一笔一画书写,认真是一种习惯,本不需要演给别人看。)
2、巡视学生批注的问题,帮助他们归纳意思相同的重复性问题,指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前标上星号,稍后可以举手说出来。
四、问答交流
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师生互问互答,咱们1:60(我与60个学生互问互答),敢跟我挑战吗?(没有新鲜感学生会疲倦,说完,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有变化。)
1、师问:读第一自然段,我很好奇:为什么详写下大雨的情景?(板书:写法→铺垫)
引导学生先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回答后小结:雨大风狂突出自然环境之恶劣,为写作者的担忧做了铺垫。
2、生问:第二自然段用了两个问句,为什么这样写?(板书:写法→句式)
我请学生先读这两个问句,然后回答他们:“蝴蝶怎么办呢?”我读出了作者的疑问、担心,第二个反问句更体现出作者的担心,怜爱之情溢于言表。
3、师问:第二句带有“喧嚷”“斜挂”两个词语的句子,我改成“雨越下越大,风把雨点吹斜了”意思没变,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板书:写法→用词)
生回答后小结: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子更生动,形容了雨点大而密、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
4.生问:第五自然段,为什么小女孩知道蝴蝶是高兴的?(文中说:蝴蝶那么高兴,那么鲜艳。)(板书:内容→理解)
师答:说蝴蝶鲜艳,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彩粉斑斓,雨后阳光的映照下,轻盈的身体更显得明丽;说蝴蝶高兴,那是经历了暴风雨的侵袭后有一种劫后重生般的喜悦,我想,小女孩肯定是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她也因为蝴蝶的重现而高兴。
5.师问:文中有几处写我为蝴蝶着急的句子,为什么反复写“我”为蝴蝶着急?(板书:内容→理解)
学生们动手画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找不全,又补充,接着集中读这些句子,学生很容易说出来,是为了强调“我”着急、担忧,对蝴蝶的怜爱之心。
6.生问:“我”在哪些地方寻找过蝴蝶?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启示→看法)
该我回答了,我想办法把问题抛给他们,我问谁愿意做我的助理帮我回答,但是有难度,答不全,我得刮一下他的鼻子。一个男生说了没说全,两个学生补全了。我轻轻地刮了一下他的鼻梁,他乐的不得了。(当时我想假如我是个男老师,这个动作是不是不合适,但是,这个基本上一秒不到的动作是课堂中缓和节奏、调整气氛的,应该不过分。)
由此可见,作者是个爱观察、思考、有爱心的人。
五、再读全文
每个小组八个人选择一个自然段练习朗读,全班分八个小组展示,学生打分。按照我们的评星标准,第八组读得准确、声音响亮、有感情。
作业:
以表格形式梳理“蝴蝶的家”所在地以及寻找结果、作者心情。
蝴蝶的家还可能在哪里,写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