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读生字“暮、瑟”,会写生字“暮、吟”。
朗读诗歌,能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背诵课文。能联系生活观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悟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难点:能联系生活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并从诗句描写的景象想开去,联系相关资料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以“暮”破题,引入内容
1.写诗题。
(1)学习“暮”字。
根据字形猜字义。
师:说起“暮”,我就想起跟它相对的一个字“旦”。请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是如何写的:(出示课件:甲骨文“旦”、“莫”)它们是汉字王国里的老寿星,已经有三千多岁了。请观察和比较,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带有“日”字。)根据字形,你能否猜猜它们的意思?(预设:旦的意思是。。。暮的意思是。。。)
师:说得好。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就是“旦”,指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间;而傍晚太阳逐渐落山了,消失在树木和草丛里,这个时间就是“莫(mu)”。(出示课件:楷体“旦”“暮”)。
指导写好“暮”字。
师:“暮”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它在结构上比较特殊,从上到下有四部分组成,写这样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每部分写的扁平一些;注意各部分穿插;草字头要适当写宽,大的撇捺要写舒展;两个日字写得有变化,上头日扁一些,下头日窄一些。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本子上写一遍。
投影展示,指导矫正。(笔画、结构是否规范,美观)
学习“吟”字。
师:这个字什么意思?尝试组几个词语。(预设:吟诵、吟唱、低吟、呻吟等)这些词里,吟是有节奏的读、痛苦的声音等意思。那么,本课中是什么意思?你是这么知道的?(预设:看注释)
2.解诗题。
师:暮江吟是什么意思?尝试说一说。(预设:太阳就要落下的时候,诗人白居易站在江边有感而发,吟诵出这首诗,所以题为“暮江吟”。)
3.读诗题。
师:既然有感而发,该如何读好诗题?
生试读,师范读,生再读。
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1.练读:请自由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2.展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点评: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是否读出了节奏之美。)
3.范读:(配音)你是否敢向老师挑战?你敢,我给你也配上音乐,为你的朗读润色。
4.竞读。(点评:音色、节奏,是否与音乐和谐一致等)
5.导读:诗光读还不够,还得讲究一个“品”字,只有仔细品味诗句的意思,才能深探其里,捕捉到诗的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
三、展开想象,探究诗意。
1. 用好想象,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读一读:边读边想像画面是学好诗词的重要方法。
(2)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留出至少读两遍地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3)说一说。(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教师指导完善学生地语言表达,对于表达清楚、流畅、准确的及时给与肯定。)
(4)请用诗中的字词,概括你眼前画面里的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残阳
江水
露珠
弯月
聚焦“残阳”品“残”韵。
(1)问;在这些景象当中,与题目中的暮字相对应的景物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残阳,就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是日暮时分。
(2)追问:师:太阳快落山了,是残阳。那月亮快要消失了,叫什么?(残月)黑夜快要过去了,叫什么?(残夜)人老了,生命里的最后一段时光,叫什么?(残年) (3) 再拓展:这组词语(残阳、残月、残夜、残年)的意思有相通之处,而且别有韵味,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示课件)
杨柳岸晓风残月。
海日生残夜。
(4)归纳残味:这正是一种“残尽之美,别有韵味”,也是中国古诗词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将来你们会在很多诗词中发现这个残味。
3. 再聚“铺”字,品诗韵。
(1)自然过渡,聚焦“铺”字:透过暮色,一道残阳和一江碧水,不期而遇。哪个字写出了相逢的动作?(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
(2)比较句子,体会差别:阳光和水面的相逢,是自然界最寻常的景象。类似的描写还有:
A.读句子:夕阳照在小湖上、阳光洒在海面上。
B.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个字和“铺”的意思和感觉相似?
C.思考:照,洒,铺,哪个字意思最简单,写得最直接?预设:“照”最简单。D.点拨:换个说法简单、直接也叫“直白”。相比之下,“洒”和“铺”的涵义更丰富,我们借助画面来欣赏。
出示图片,对照理解:波光粼粼图、江上余晖图。
E.激思:两幅图,两句话,两个字,两相比较,感觉一样吗?哪个更活泼一些?
预设1:洒在水面上,有种波光粼粼的动感。
预设2:铺字显的更加平静、安静。
(3)回读诗句,加深理解:你能读出自己对这句的理解吗?
A.读出平静:不疾不徐,刚刚好。这就是此刻诗人内心的感怀。
补充诗人及诗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读准诗的味道。
B.读出绚烂:落日的余晖铺在江面上,使江水由远及近呈现出多彩的光晕,这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生读)
C.读出悠远:太阳慢慢落下去,光芒越来越微弱,那最后一丝光亮铺在水面上,江面颜色越来越暗下去了。再读。
设计意图:《暮江吟》古诗的教学在师生共同的阅读中,积累建构语言,指向核心素养。
(4)对比拓展,品味“铺”韵:透过一个“铺”字,我们读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其实,这个“铺”字呢也经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出示一组诗句,师生接读:
(师)广阔的原野,碧绿的草地,唐代诗人吕岩写下这样的诗句:(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荞麦花开,洁白似雪,宋代诗人姚勉这样描绘眼前的景象:(生)荞麦花开如铺雪。 (师)稻子熟了,满目金黄,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生)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5)品味色彩,指导朗读:
A.启发、感悟“铺”的精确:这些带有“铺”字的语句,把大自然的最美色彩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又铺出了怎样的色彩呢?
预设:两种(瑟瑟和红)B.点拨、指导读好诗句:夕阳下的江水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多么奇妙的景象,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点拨读好)
打开想象,理解意境:这是一种怎样奇幻的景象啊!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中的景象。
出示图片,对比体验:美吗?请再读,读出美感。
拓展鉴赏,再度品味:其实,这样绚丽多彩的颜色,在白居易的很多诗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请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小结凝炼,体会特色:如此色彩鲜明的对比,冲击我们视觉,给我们美的享受。所以也有人说,白居易是诗人中用色彩最为精致、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