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时间:2022-09-28 四年级 浏览: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抓关键词、借助注释、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3.通过学习《题西林壁》,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积累。
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导语:庐山,大概是最受中国文人偏爱的一座山。历史上,曾有3500百多为文人登上庐山之后,留下超过16000首关于庐山的诗词。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1.板书诗题:题西林壁。齐读。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2.介绍“题壁诗”。
二、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是苏轼所作,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读古诗
课件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指名读、齐读。
学习生字“缘”。
四、晓诗意
1.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指名说诗意。
③诗人从哪些角度观察庐山的?用“▲”标出来。
④发挥想象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
⑤想象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看到怎样的景,完成填空。
⑥小结: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景。庐山真是千姿百态!怪不得有那么多的文人登山庐山后留下诗篇。
课件出示李白、朱元璋、毛泽东所写的诗作,师生接读。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过渡:往来庐山十余日,诗人每天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怎么也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习“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用“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作答。
②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的真面目呢?
,才识庐山真面目。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从尝试作诗,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
明诗理
1.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写下的一首哲理诗,诗人借欣赏庐山的美景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的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们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读出庐山的奇丽景象,更要读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吧。
2.配乐读背古诗。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样的。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六、积累延伸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庐山,但他们都是赞美庐山的美景。本诗的作者苏轼另辟蹊径,从不同角度的观察看到的景色不同,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登飞来峰》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处,请你读一读这首诗,试着用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课件出示: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必选)
2.把《题西林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3.搜集苏轼的其他古诗词并积累。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