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 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 ,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 (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 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 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 看到了不同的庐山, 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 所以作者写下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 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 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 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生展示。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0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对于古诗,大家会的肯定不少,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背给大家听听。
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生:《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咱们一块儿把这首诗背一遍。(生齐背《望庐山瀑布》)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也与庐山有关。 (板书:庐山)
师:对于庐山,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庐山又名“匡山 ”。
生:我知道一句诗:“匡庐风光甲天下 ”。
师:大家知道得很多。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庐山的风光片吧。(师生观看庐山风光片)
师:片子看完了,庐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庐山?
生:巍峨壮丽。
生:风景秀丽的庐山。
生: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庐山。
师:庐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觉得自己对庐山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于是感慨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屏幕显示诗歌)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题西林壁。
师:注意“题”的后面稍作停顿,我们一块儿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春江花月夜》音乐起,学生自由练读后,指一生读)
师:大家请看这两个字,(屏幕显示两字的注音) “岭”“峰”都是后鼻音。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 “缘”。请同学们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这个字。(生动手查字典)
师:查好的同学请看第二个问题,“缘”字的第四笔名称是 ,第五笔名称是 。
生: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折。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缘”字,其他同学跟着写,边写边说出笔画的名称。(一生上黑板书写“缘 ”)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再练写一遍。
师:写好的同学,轻轻地读读全诗。看看能读懂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学生自由读,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都读懂些什么?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之所以没有看到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他置身在庐山当中。
生:我读懂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都不一样。
师: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出来的?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 ”。
师:不错,你真会学习!还有谁来说说?
生:横着看庐山是“岭 ”,侧着看庐山是“峰 ”。
师:“横着看”是在哪儿看?
生:(齐答)正面。
师:对了,从正面看庐山是 ——“岭”,侧面看庐山是 ——“峰”。(师板书:岭、峰)
师:“岭”“峰”都是“山”字旁,显然都与 “山”有关,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大家通过查字典、画图来研究这两个字的区别。(学生查字典,画图)
师:谁想到黑板上画一画?其他同学从字典中找找它们的意思。(请一生在黑板上画图)
师:查到的同学先说说。
生:“岭”是“山脉”的意思, “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 ”。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画的图。
师: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 “峰”,怎样的“岭”?
生:“岭”是连绵起伏的。
生:“峰”是高耸入云的。
生:我觉得“峰”是陡峭不平的。
师:对了,从正面看庐山是这样的(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这样的(高耸陡峭的)山峰。
师:那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请你展开想,试着说说看。
(出示填空:从远处看,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看,庐山 ;
从低处看,庐山 )(生练说后交流)
生:从远处看,庐山很小,从近处看庐山很大。从高处看庐山很低,从低处看庐山很高。(生笑)
师:谁能选择更具体的形象说说?
生:从低处看,庐山就像一个巨人耸立在我们面前。
生:从近处看,庐山像一块巨大的石板, 我们的双眼都包不住它。
生:从近处看,庐山顶天立地,像个巨人。
生:从高处看,庐山像湖面泛起的层层波澜。
师: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看到的情景都不一样。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这么多同学的发言?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同学们,古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我们理解的时候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我们已经理解了第一、第二句诗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说说第三、第四两句诗的意思。先在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师展示填空:① ,是因为 。②因为 ,所以 。③ ,所以 。④之所以 ,是因为 )(生练说后交流)
生:之所以作者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他自己就处在庐山中。
生:因为作者身处在庐山这座山中, 所以他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生:诗人看不见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他就身处在这座山中。
生:诗人自己身处在这座山中,所以看不见庐山的真面目。
师:说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个问题 :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 “真面目”呢?你给想个办法,把你的办法悄悄告诉你的同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谁愿意告诉我?
生:可以乘坐缆车在高处看庐山。
生:站在离庐山远一点的地方,站在高一点的地方看庐山,可以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生:从各个角度看庐山。
生:绕着庐山转一圈。
生:乘坐直升飞机看。
生:用摄像机把庐山的所有景色全部拍摄下来, 回家再细细地看。
师:我们来综合大家的好主意, 尝试把刚才说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 ,才识庐山真面目)(学生动笔写后交流)
生:只有走遍整座山,才识庐山真面目。
生:乘着飞机看庐山,才识庐山真面目。
生:各个角度来观望,才识庐山真面目。
生:四面八方看一看,才识庐山真面目。
师:看来大家对庐山的理解都不错。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咱们的朗读就能更深一步了。老师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①《高山流水》;②《渔舟唱晚》;③《春江花月夜》;④《平湖秋月》。待会儿咱们配乐朗读。(生兴致勃勃地练读)(一生配《平湖秋月》朗读)(一生配《春江花月夜》朗读)
师:读得这么传神,应该把掌声送给你。(学生鼓掌)(一生配《渔舟唱晚》朗读)(掌声)
师:还有谁愿意读的?哎哟,这么多人想读!能不能把机会让给老师?
生:(齐答)行!(师配《渔舟唱晚》,富有感情地朗读)(生鼓掌)
师:谢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读?
师:这么多同学愿意读。这样吧,老师还带来几首介绍庐山的诗 :《望庐山五老峰》《登庐山》《庐山诗》等,请大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来读读。(师出示诗篇,学生自主练读)
师:谁先来?
生:我读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掌声)
生:我选择《平湖秋月》配乐读《庐山独夜》: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师: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夜的宁静。
生:我读《庐山瀑布》: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歇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生:我读《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师: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在书法、绘画、诗词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接下来我们听到的就是根据苏轼的词 《水调歌头》改编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带领学生唱歌曲《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