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时间:2018-11-12 四年级 浏览: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稿,分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感受和记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一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为线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的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借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旧中国“外国租借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先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我们先了解一下周恩来)

【设计意图】收集补充人物资料,了解人物,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的距离,为深入体会写人文章,感受人物的思想酝酿情感因素。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导读提示

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②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振兴中华         铿锵有力

惩处

(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体验读出味道,理解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第一件: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让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却无处说理。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通过读书,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①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②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③“那是外国租界,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④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⑤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⑥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

2、租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出示)一个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这是周恩来和同学所看的的租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但是租界真的如他们所看的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另外的一幕,相信同学们也会对租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②(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请同学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

A、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

(生读)指导朗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

此时此刻,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

B、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板书:受尽欺凌)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C、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

③这真是令人揪心的一幕。让我们一起走进租界,一起来感受一下。

补充资料:视频展示

师说:在这租界里,中国巡警局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指板书)——中华不振啊!

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生:没有)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指板书)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生:没有)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因为——(齐答:中华不振啊!)是啊!(出示)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短片的播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作了情感铺垫。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不受欺凌)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在租界里所看的那一幕让他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 (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激发少年周恩来立志的那一次经历吧。

少小离家赴东北,被嘱远离租界地;

恩来不解问原因,伯父苦叹国不兴。

心存疑惑好奇起,私入租界探根底。

热闹非凡两天地,目睹同胞受人欺;

巡警不惩洋人恶,反训妇人生事宜;

国人敢怒不敢言,唯劝妇人息事宁。

租界归来陷沉思,知晓中华不振弊;

立志奋起勤读书,誓振中华把洋驱。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资料,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如果你也去到了租界,看到了那一幕揪心的场面,你觉得那位衣衫褴褛的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受尽欺凌

                                振兴中华——不受欺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章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讲下来,就会在40分钟内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的阅读理解上,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深入地体会这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于理解他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最后,“中华不振”成为课堂上蓄积情感、掀起高潮的一个支点。

二、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直至课的尾声,我让学生思考: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并通过学习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让学生们明白祖国的未来要靠他们。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第二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一、诗歌引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诗,你们注意听,看看诗中说什么最重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抽生回答(读书最重要)

你们觉得读书重要吗?(重要)

那你为了什么读书?

抽生回答,根据回答点评。

同样是读书,有人为了(   ),有人为了(  ),但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少年却有着不一样的志向,他就是周恩来,他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师板书题目,指导崛字(书写,字义。)

齐读课题。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去了解他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出示相对难理解的词语。(帝国主义列强:你自家的房子,有一天有人仗着自己比你强大,就说客厅借给他用,他有使用权,你要经过客厅还要给他打招呼,这种行为就叫帝国主义,多个这样的国家就叫帝国主义列强。)

3、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默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

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抽生回答(中华不振)

四、精读课文。

课文一共出现了几次中华不振?(两次)教师并排板书两个中华不振。

第一次出现在哪?是谁说的?(伯父)教师板书:耳闻

勾画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抽生朗读。

你从对话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吗?

抽生说。

为什么明明是我们国家的土地,我们却不能去玩呢?你们明白为什么吗?(不明白)年少的周恩来也不明白,所以伯父的话在他的心里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板书(?)

直到有一次,他终于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生自由读后面相关段落。

这一次周恩来还只是听说中华不振吗?(不是,他是亲眼看到的)教师板书:目睹

到底周恩来看到了什么?(租界和别处不一样)别处可能什么样?他还看到了什么?

(肇事的洋人得意洋洋。衣衫褴褛的妇人在哭泣。)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tòng)。中国的巡警怎么帮外国人啊?

围观的中国人呢?

都紧握着拳头。

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法官,你觉得这公平吗?加重语气生答(不公平)这合理吗?进一步加强语气然而在这租界里,这确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种的不公平、不合理有着一个绝对的理由,那就是中华不振!

痛失亲人的妇女有冤无处诉,是因为(   )      

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是因为(     )

中国的巡警不惩处洋人,却训斥妇女是因为(      )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只能劝妇女是因为(    )

层层递进情感

中华不振哪!我们所看到的正是周恩来所看到的,所以他会想些什么呢?

他想:让失去亲人的妇女沉冤得雪;

让肇事的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让中国的巡警秉公执法;

当中国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围观的人不再只是紧握拳头,要敢怒敢言!

难道只有在租界里才存在这种不公平吗?(不是!在中国的其他地方也一样)所以他还想让所有的中国人挺直脊梁,不再受帝国主义欺凌!

板书:......

语气舒缓,所以,在后来的一次课上,当老师问周恩来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他铿锵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着板书,请铿锵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你再想想你要为了什么而读书?

不抽学生回答。

结束语:不要急着告诉我,把它慢慢地在心里酝酿,酝酿成一种理想。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在我看来,理想是一粒种子,把它种在心底,用知识去浇灌它,理想的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闻          目睹                立志

       ?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注:黑体部分为重点讲解和板书内容。括号里为预设学生回答内容。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