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这篇课文来自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主要内容。其实在第四单元就已经学习过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只是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一件事的概括,而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是多件事的概括,所以提升点就出来了——如何概括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和学生一起突破本课难理解的词句:崛起 修身课 光耀门楣 若有所思 有志者当效此时 肇事 背着
然后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班孩子的难点,因为孩子们不能准确地为课文分段,并且在概括时也是非常具体详细,因此方法的渗透尤为重要:首先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在有争议的地方提示可以通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来进行区分;在事件的概括上,我之前教学的方法是去找“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在本课教学时会发现,一件事情当中设计的人物、地点都很多,要教给孩子取舍的方法:人物抓关键,地点宜小不宜大)
我想,按照这样的方法,学生应该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三件事。紧接着,询问学生三件事的关系是怎样的,聪明的孩子会发现第一件事是后面两件事的结果,于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三件事排列出来,再用上一些连接词把三件事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当学生练习完之后,再告诉学生还可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进行连接,也让学生练习说一说。
最后让学生把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概括多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抄写到书上。其中,概括多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是:1.按照主要人物和事件分别概括内容 2.分清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 3.用上适当的连接词把几件事串起来
如果第一课时还有时间,就把生字当中的易错字提出来讲解,练习。
第二课时主要是去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及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我打算提问学生:哪些自然段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把课文聚焦到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通过伯父的态度、女人的表现、中国巡警的表现、路人的反映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不振”,再结合学生收集的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租界等知识的拓展,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依然要忍气吞声,明白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接着出示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时所作的《大江歌罢掉头东》来体会周恩来的雄心壮志。
最后结合现在的时代背景,提问学生读书的目的,用具体事例写出读书的目的。个人感觉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所以一方面不批评读书目的较为功利的孩子,另一方面,引导孩子们树立更高远的读书目的。
如果有时间,可以和孩子们交流周恩来总理,了解周恩来总理为人民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